鄧靜姿 施曉慧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湖北·武漢 430083)
現今,互聯網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人們不僅僅通過互聯網進行娛樂,購物、工作、學習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增強各行業的創新能力。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中,“互聯網+”更是入選了十大新詞和十大流行語。[1]教育行業同樣也需要與互聯網相結合,這種需要對于外語類教育工作者尤為明顯,互聯網時代的外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技能教學,而是以語言為基礎,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跨文化教學。
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規定“學生畢業時應具有扎實的日語基本功和較強的日語實踐能力;還要具備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日本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盵2]“日本概況”課程是日語專業文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院校日語專業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幾乎都會將“日本概況” 課程設為專業必修課,旨在為學生學習日語語言提供文化背景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促進日語語言的學習。[3]但是,根據筆者擔任“日本概況”課程的從教經驗,發現該門課程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而在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有些問題更加凸顯。本文擬通過分析“日本概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互聯網+” 大時代為背景,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實用的教學內容,提高“日本概況”課程的教學效果。
2000 年之后“日本概況”課程教材的出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再加上從日本引進的介紹日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書籍,更是眼花繚亂。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出版時間比較集中于2000 年至2004 年以及2006 年至2011 年這兩個時間段。各版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有明顯不同,各有側重,既有全日文編寫的也有全中文編寫的教材,還有中日對譯的版本。雖然有各種版本的“日本概況”教材出現,但是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和培養方案要求,筆者卻發現要找到到合適的教材比較困難。筆者在擔任“日本概況”課程教授期間,更換過好幾版教材都不如意,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時事政治、經濟民生等內容過于陳舊,社會調查的數據嚴重滯后,比如關于日本離婚率、平均結婚年齡、少子高齡化占比等等數據甚至是十幾年前的;第二,全篇文字,沒有一張圖片甚至連表格都沒有,缺乏趣味性,學生閱讀起來也比較吃力;第三,有些教材側重性非常明顯。比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日本概況》中有50 頁都在講解季語;第四,使用中日對譯版本的教材時,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看中文版部分。
經過綜合考慮,最終選定了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劉笑明老師編著的《日本國家概況》(第四版)一書。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光是學習教材上的內容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幸而現如今各種網絡教學平臺也應運而生,可以選擇合適的網絡平臺輔助教學,可以在網絡課堂上補充相關視頻和圖片資料。如此一來,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輔助,線上線下課堂相結合,教材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根據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日語專業培養方案的設定,“日本概況”開設于第6 學期、教授學時為32 學時。正如課程名稱所示,“日本概況” 是一門講授日本各方面概況的文化課程,短短32 學時要全部講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32學時之內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就需要任課老師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選定。劉笑明老師編著的《日本國家概況》一書主要由日本地理、現代日本社會和日本歷史三部分組成。從篇幅上來看,日本歷史部分的內容足足占了全書的一半,但是筆者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卻并沒有將歷史部分作為一個重要部分來講。因為根據本校日語專業培養方案的設定,日語專業除了“日本概況” 課之外,還開設了“日本歷史與文化”“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選讀”等文化素質課程,也就是說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日本歷史與文化”課學習日本歷史知識、通過文學課程學習文學知識?!叭毡靖艣r”課程則主要學習該教材的日本地理和現代日本社會兩部分內容,雖然這兩部分內容加起來只占該教材一半篇幅,但由于全書內容非常充實所以依然可以滿足教學要求。要想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專業課老師尤其是擔任同類課程的老師之間非常有必要就教學內容進行溝通,以免教學內容重復。經過協商,基本確定了“日本概況”課主要講授現代日本社會概況和傳統文化、“日本歷史與文化”講授古代日本社會概況和文化發展史、“日本文學史”主要講授日本文學發展歷史和文學知識、“日本文學選讀”對日本文學作品進行品讀鑒賞的文化知識教學大框架。如此,學生的學習內容可以覆蓋古今日本的社會、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文化和文學各個方面,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日本文化社會知識體系。
筆者根據《日本國家概況》(第四版)的大綱,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分,以一個個主題呈現。主要細分為以下主題:自然地理、氣候資源、交通、內閣政黨、天皇制、外交、教育、警察防衛、戰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企業經營、社會保障制度、新聞傳媒、美食生活、和服、年中行事、住宅、宗教、傳統文化、少子高齡化社會。根據知識的實用性和學生興趣度來決定主題內容的充實程度,根據主題內容的大小來決定教學時長,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其中有部分主題如天皇制、和服、少子高齡化社會等內容在《日本國家概況》(第四版)上并沒有提到或者只是略略提起,但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可知這些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或者是經常會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涉及到的,所以這些內容需要教師進行補充。在互聯網發達的現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尋找相關教學資源,同時還可以根據最新調查數據和時事對教材內容進行不斷更新補正,完善教學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僅僅是教師,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各種專業知識和信息資源。作為外語專業的教師僅僅只是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要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了解國外社會的最新狀況和信息。除了個別專業之外,當代大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雖不如老師,但是在互聯網的使用技能上基本超過老師了。所以老師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這一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把學生的課余時間有效利用起來,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角,讓互聯網和手機成為學習的工具。
在“互聯網+”時代,結合“日本概況”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我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筆者在教學中做出以下改革。首先,充分利用好網絡教學平臺,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筆者選擇通過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輔助“日本概況”教學,將視頻、圖片、文檔等資料上傳到對應的章節里,并設定為任務點以督促學生在課下的時間去學習。其次,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教學內容制定成一個個小任務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去查找和整理歸納資料,制作成文檔或者PPT。最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將查找到的資料用日語進行發表,讓學生走上講臺成為課堂的主角,翻轉課堂?;ヂ摼W時代,微信、QQ、郵件或者電話等等社交平臺都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保持聯系,在課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指導,在課堂上對學生講解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錯誤之處進行修正。如此,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不跑題。
“互聯網+”時代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本論文以“日本概況”課程的教學設計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探討。在教材的使用上,僅僅只是使用一本紙制教材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需要教師進行大量補充。45 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可能連一個視頻都無法看完,所以線上的教學平臺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要符合時代要求,采取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網絡教學平臺輔助線下課堂、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將學生培養成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