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燦燦
(北京師范大學傳媒藝術研究中心 廣東·珠海 519085)
藝術概論課程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17 播音主持在大三下學期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該課程通過對藝術基礎理論的講解,使學生從藝術的起源、發展規律、本質、特征、功能等多角度認識藝術;通過對藝術類型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各門類藝術的藝術語言,熟悉鑒賞角度與思路;通過實踐創作與匯報,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及作品賞析的能力,提高藝術修養,增強人文素質。然而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模式給原本枯燥的理論課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同時也為有效促進教學改革提供了必然的良好機遇。
SWOT理論又稱為態勢分析法,由20 世紀80 年代美國舊金山大學國際管理和行為學教授海因茨·韋里克提出,是基于企業內外部態勢的綜合概括,從而科學制定企業戰略的方法。SWOT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strengths)、劣勢W(weaknesses)、機會O(opportunities)、挑戰T(threats)。其中優勢S、劣勢W 指企業自身內部條件,機會O、挑戰T 指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為了更有效地開展網絡授課,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本研究首先基于課程屬性與外圍環境進行了必要的SWOT 分析。
藝術概論課雖以講授藝術理論為主,但所有理論的講授均離不開藝術作品的佐證。枯燥理論與可感作品結合,是該課程的一大特點。如何將藝術理論深入淺出地融進作品,使學生通過作品獲得代入感與沉浸感,從而自然理解藝術理論,是教師首先該思考的問題。
其次,作品的解讀見仁見智。作品鑒賞不僅是教師單方面傳授,學生在參與作品的解讀中也可看出各自素養與能力的高下。作品的賞析本身離不開欣賞者,將學生視為欣賞者一部分,也可成為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一種互動方式。
藝術概論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從多角度講解跟藝術本身有關的理論,如藝術的起源、藝術發展的規律、藝術的本質、特征、功能、各門類藝術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藝術理論,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藝術創作、藝術欣賞等領域似乎都不具有明確的指導效應。與藝術生所期待的“實用性”“有用性”“易用性”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
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社會結構的細密性為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主播就業機會;同時AI技術的應用,智能機器人的融入,也為主持人專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主持人標準高顏值加上標準的吐字發音已較難適應快節奏的社會變化。因此當前就業形勢要求專業學生必須盡可能多方面夯實自己內在人文素養,提升內在氣質及交流表達能力。此外,對于大三學生而言,部分學生面臨考研升學壓力,而藝術概論課程恰好為大多數院校藝術學專業的必考科目。因此對部分考研同學而言,藝術概論課程也有一定的內在驅動力。
從平臺技術方面看,騰訊課堂的程序設計,既有在線時長統計,也可以便捷地在主播、PPT、視頻間切換,加上舉手發言、討論區的互動,使遠程在線課程也同樣可以具有現場感。
遠程網絡教學,對學生而言,固然屬于新鮮事物,能夠維持短時間的好奇新鮮感。但長時間地對著屏幕聽課,難免會視覺疲勞,加上缺少硬性的環境監管,學生專注力的維持較難掌控。且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學生聽課而言也存在多種不可控因素。
教師方面,新的環境下,如何跟攝像頭互動,對教師曾經熟悉的教學技巧提了一定的挑戰。同時軟件平臺是否穩定、網速是否流暢,出現卡頓或其他意外情況教師該如何救場,也對教師的應變能力提了一定的挑戰。
通過對藝術概論網絡教學內外環境的分析,在綜合衡量SO、WO、ST、WT 四種組合后,本研究從六個方面提出網課驅動策略。
藝術作品是藝術概論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既是鑒賞方法的教學對象,本身也是藝術理論教學章節的一部分,同時承擔著藝術本體論的論據部分。所以該課程的教學從始到終均離不開作品。為了更好地維持學生對理論教學的關注度,本學期的藝術概論課程特選取了不同領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作品。既有當下的AI 創作,也有距今1.5 萬年前的洞窟壁畫。橫向面上盡可能涉及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詩歌、小說、電影、廣告等不同領域。使學生在不斷變換的作品中避免審美疲勞,欣賞到作品,同時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了藝術理論。
學會作品鑒賞,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隔空教學,就作品講作品,難免使學生如面對鏡中月水中花,容易使教師形成曲高和寡的獨角戲局面。使學生學會鑒賞的前提是增加課程的代入感,使學生感受到相關性,從而主動進入作品。在新的遠程教學環境下,必然對教師的技巧帶來新的挑戰。教師首先應從生活出發,明晰藝術理論與生活的相關性,從而在作品的講解中能夠高于生活并且回歸生活。既使學生了解到作品產生的源頭、作品的創作過程,同時幫助學生進入作品,體悟作品背后對生命及世界的看法。所有藝術作品的本質均可回歸到對人性與靈魂的探討。
板書與PPT 配合,是傳統教學的常用手段。教室里,教師可通過板書的形式,強調本節課重難點,梳理相關問題的發展脈絡,或形象表示概念間的關系等;學生可自由在教師、板書、PPT 間跟隨思維自由切換。而網絡教學的局限性則無法滿足學生同時關注PPT 及教師面授的需要。即便騰訊課堂能夠提供“畫中畫”模式,但畫中畫式教學依然是以PPT為主,教師的直播教學基本弱化為音頻教學。基于網絡教學的諸多局限,如無法經常使用肢體語言表述,無法目光交流,隔空教學的缺少監管性等,教師更應在有限的教學場地中發揮黑板的作用。一方面板書的應用可以增強網課的現場感,吸引學生關注;另一方面板書的應用也使教學的符號特征更加鮮明,顯著區別于時下熱門直播間的網紅主播,這種獨特性也可增加學生的課程代入感。
藝術概論課程雖為專業核心課,但由于其理論并不具有明顯的實踐指導性,對沒有考研需要的同學來說,明顯不具有課程吸引力。再加上網課隔空教學的諸多局限,如平臺的不穩定性、網速問題等影響聽課體驗感的因素,教師更應該思考如何將課程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基于專業就業形式的考量,結合教學理論,本學期的期中考試形式改為與專業相關的作品創作。既能夠體現出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與感知,也能考查出學生對作品的鑒賞思維與能力,能夠增加學生對藝術理論的關注度,明確理論的指導性,同時也是對主持人素養的一種考查與應用。將藝術理論應用與專業能力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及增強網課的體驗感。
網絡教學雖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互動,但面對單一的隔空教學模式,教師更不可忽視的是如何通過互動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選擇騰訊課堂作為教學平臺,也在于該平臺能夠提供學生舉手連麥、6 人以下同時舉手連麥、答題卡及討論區等互動方式,能夠增加網絡教學的趣味性。為了更好地維持學生對網課的忠誠度,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主動互動行為予以肯定和獎勵,如在開學初便講明規則,將回答問題的次數與質量定以量化標準,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同時納入期末總分。在學期中時不時強調規則,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多人同時舉手時,同時在線連麥,還可形成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的熱鬧局面。
挖掘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也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的有效策略之一。大三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主體屬性表現在兩方面,一為藝術生特質,對藝術現象及作品能夠獨立思考,并有自己的看法。二為個性化表達欲,三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每位學生都渴望自己獨特的聲線能夠被肯定被關注。基于主體特質,教師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來表達,同時運用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中逐漸得出答案。藝術作品的鑒賞往往見仁見智,對作品的賞析未必要規定一個統一的權威答案。教師應在學生不成熟的答案基礎上,有效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能夠對作品多角度的解讀,得出相對應的答案,也是自我價值發掘與認可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夠使師生在課堂中形成可持續良性互動。
本學期筆者通過對所授藝術概論課程從管理學角度做了SWOT內外形勢分析,旨在于探索藝術理論線上教學更有效的驅動方式。疫情期間,通過對上述六種方法的應用,學生老師由剛開始對網絡教學的不適應,逐漸轉變為每次教學中呈現出百花怒放的爭鳴態勢。本學期通過遠程網課方式重構傳統課堂教學,充分挖掘線上教學優勢,激發該課程潛在活力,也為今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奠定一定理論基礎。藝術理論課的教學多有相似,本研究的幾點策略僅做拋磚引玉,也期待其他老師更深層次的探討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