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勇 周勇娟
(1.長沙師范學院圖書館 長沙 410100;2.長沙師范學院黨政辦公室 長沙 41010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中西部地區,難點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本覆蓋了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體[2],湖南武陵山片區就是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中的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主要組成部分。片區涵蓋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4個市州全境37個縣市區,以及常德市的石門縣和桃源縣,婁底市的新化縣、漣源市和冷水江市,益陽市的安化縣,共計43個縣市區,常住人口2 100余萬人,貧困人口370余萬人,約占湖南貧困人口的55%[3]。
深度貧困村是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社會發展、公共服務、民生等方面較差和綜合貧困發生率較高的行政村,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4]。了解深度貧困村信息服務現狀,分析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探討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優勢補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短板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團隊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對湖南武陵山片區的3縣4個深度貧困村進行了走訪調查,以期摸清區域內最落后地區現階段信息服務的真實情況,分析成因,找出對策,為更好地為“三農”提供信息服務和下階段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決策和參考。
筆者團隊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對懷化市辰溪縣羅子山瑤族鄉玉溪村和長田灣鄉巖橋坪村、懷化市溆浦縣大江口鎮虎皮溪村及邵陽市洞口縣桐山鄉椒林村的176戶農戶和25名村干部、扶貧工作者進行了入戶訪問和問卷調查。從年齡結構來看,調查對象年齡跨度較大,其中45歲以上中老年人占比68.16%,這從側面反映了該地區農村年青勞動力缺失的現狀。從文化程度來看,61.69%的調查對象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38.31%。本次調查訪談的對象基本都是各家庭的“明白人”,他們能較好地理解調查所涉及的問題,所以此次調查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較高的可信度。
調查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采用入戶調查和個案訪談,定量分析則以調查問卷作為依據。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1份,收回問卷199份,問卷回收率達到了99%。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戶信息需求、信息獲取渠道和信息服務滿意度3個方面。
近年來,在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村在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多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在農村信息化大背景下,信息獲取難、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等成為制約該地區發展的又一瓶頸,根據信息運動的“源—流—用”過程[5],我們將該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問題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在被調查的176位農戶中,無人表示自己沒有信息需求,信息需求內容比較多樣,有多種信息需要。調查顯示,農戶對政策信息、生產信息、市場信息、文化生活信息的需求率分別為70.45%、59.66%、42.61%、52.27%。農戶最需要的政策信息是惠農補貼信息和產業扶持與獎補信息,最需要的生產信息是氣象信息和農技信息,最關注的市場信息和文化生活信息分別是價格信息和社會新聞信息。
在信息服務滿意度測評中,該地區農戶的滿意度只有45.45%,其中有18.42%的被調查人因為“沒有所需信息”而對信息服務不滿。社會越發展,信息需求越強烈。由于各種原因,面向農戶的信息供給經常存在不到位的現象,有時還嚴重影響了農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比如在辰溪縣玉溪村,由于山地多耕地少,茶油行情逐年上漲,村民發展油茶產業意愿強烈,多年來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都在相互觀望。扶貧工作者專程到縣林業局咨詢政策,及時告知村民油茶是該縣重點扶持產業,連片種植獎補政策很優厚。村民了解到政策后,信心更足了,大家立即行動起來,一年就連片發展了230余畝油茶種植。
信息供給就是由信息資源擁有者向需求對象提供各類信息產品和服務,滿足公眾信息需求[6]。隨著農村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信息載體和信息媒介日益增多,農村信息供給的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
由于受到傳統習慣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村最常見的就是“政府部門+村干部、扶貧工作者+農戶”和“政府部門+科技人員+農戶”兩種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公益性供給模式,提供的大多是原生態的政策信息和科技信息;市場主體主導的商業性供給在該地區則很少有,僅見于氣象信息、影視信息等少數服務當中。兩種供給方式都缺乏對信息更深層次的開發。農戶信息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單一供給很難滿足其全部需求,并且很容易造成農戶信息獲取問題。比如說“政府部門+村干部、扶貧工作者+農戶”模式,存在著上級與下級,村干部、扶貧工作者與農戶多個信息傳遞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會造成信息獲取不及時、不精準或者根本獲取不到。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本完善是貧困村脫貧出列的兩個重要指標[7]。多年的扶貧開發使湖南武陵山片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了質的提升,我們所調查的4個深度貧困村不僅全都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還實現了光纖入戶和至少1個主流移動網絡的覆蓋,農戶獲取信息不僅有傳統的圖書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還有了互聯網、移動網絡等新型渠道。
在信息獲取渠道專項調查中,設定的10種獲取渠道都被農戶選為信息來源。最經常使用的渠道分別是村干部和扶貧工作者、廣播電視,分別占到了72.16%和53.98%,選擇從科技人員和親朋鄰居獲取信息的農戶比例也分別達到了36.93%和30.11%。4個被調查村中雖然有2個村創建了用于發布新聞、宣傳政策等的微信公眾號,但普遍反映村民關注人數很少,所推送的信息閱讀量很低。現階段,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渠道和廣播電視這種有著多年使用習慣的大眾傳播渠道仍是該地區農戶的首選,這是造成該地區農村信息服務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農戶通過特定渠道實現對信息的獲取后,還時常會遇到信息匹配和信息利用問題。
信息匹配問題主要是指供給主體提供的信息不是需求主體所需要的。調查發現,該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戶信息需求有明顯差異,比如說貧困戶非常關注扶貧政策信息,因為扶貧政策信息為其能帶諸多政策紅利;非貧困戶更關注農技信息,希望能通過提高技術來增產;種養大戶就很關注市場信息,讓市場決定生產是他們的習慣。如果沒搞清這些情況,盲目、簡單、機械的信息供給無法滿足農戶需要。
信息利用問題主要指需求主體因自身原因出現在信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吸收、信息指導和用于實踐等方面的問題[8]。在發展生產中,因為受到自身文化程度、信息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該地區農戶時常會遇到一些信息利用問題,尤其是信息理解、吸收和用于實踐方面的問題,諸如農戶有時很難讀懂詳盡、完整的政策文件,很難消化從農技培訓或專業圖書那學來的種養知識,對生產更是沒有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村信息服務問題存在于供給主體、傳遞過程、需求主體等多個方面。有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追根溯源,才能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經過全面分析,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信息服務可以分為兩個過程,即信息生產者生產信息和信息服務提供者通過傳播渠道傳遞信息。信息資源是開展信息服務的基礎,信息生產者和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服務主體。信息生產者同時作為信息擁有者,可以自行發布信息,也可以通過信息服務提供者向信息使用者傳播,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可以由不同層級的機構、單位或個人等充當。信息生產與信息服務提供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信息服務體系,這個體系運轉關鍵就是信息的收集、發布和傳播。
農戶作為農村農業信息的使用者,能不能獲取信息要看信息服務提供者有沒有向其提供信息。調查發現,湖南武陵山片區普遍存在因為信息收集、發布和傳播問題而出現的信息獲取問題。比如縣里明明出臺和下發了相關政策文件,但農戶卻不知道這項政策,查找原因,是因為村里沒有告知,村里沒有通知又是因為鄉鎮沒有傳達到位,鄉鎮沒有傳達到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歸屬和行業管理體制、工作人員自身原因等等。機制不暢勢必會造成農戶信息獲取困難,獲取不到就無法發揮信息的作用和價值。
信息市場是面向社會信息需要,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內容,運用信息勞動價值規律進行交易的場所[9]。信息市場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明顯而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村信息產品嚴重緊缺,信息服務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也不高,湖南武陵山片區也不例外。造成這一狀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產品的時效性、非獨占有性等屬性決定了信息產品容易失去價值和不能進行私人供給;第二,農戶的信息需求廣泛,充分挖掘難度大,但又對信息產品價值認識不足,購買意愿不強烈;第三,農戶的信息需求針對性強,定制化生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
管理與調控是信息服務市場向好發展和正常運行的保證。當前農村信息服務時常會出現信息陷阱,發生信息欺詐,信息產品以次充好,這不僅傷害了農戶使用信息的積極性,對市場主體也是沉重的打擊。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前信息市場存在管理不規范,進出規則、競爭規則、交易規則存在漏洞,經濟調控和行政調控決策不科學。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村信息市場的發展和運行。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普遍存在信息服務隊伍“量”與“質”不足問題,湖南武陵山片區也一樣。現階段,該地區面向農戶提供信息服務主要有四支隊伍,他們是政府人員、村干部和扶貧工作者、科技人員、企業人員。村干部和扶貧工作者現在是農村信息服務絕對主力軍,他們大多數是通過面對面、電話、微信群提供信息,少數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化方式來提供服務,例如辰溪縣玉溪村創建了“鄉土玉溪”和洞口縣椒林村創建了“醉美椒林”公眾號;政府人員很少面對面直接向農戶提供信息服務,服務主要來自政府網站,提供的大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公開的信息;科技人員基本是通過面對面的方式提供科技信息服務,次數相當有限;企業人員雖提供了一些短信和互聯網服務,但這種服務少之又少。我國發達地區農村大都組建有農村信息員隊伍,他們信息暢通,又經過了系統培訓,在農村信息服務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相比之下,湖南武陵山片區行動遲緩,有的還沒組建農村信息隊伍,有的雖組建了,但培訓才展開,發揮作用相當有限。
“三農”問題關鍵在農民,農村信息服務落腳點也是滿足農民信息需求。造成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村信息服務困境既有供給方的原因,更有需求方自身因素,其中農戶信息利用能力低下是其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重要原因。
農戶信息利用能力低下主要有六個方面表現:①信息意識不強,不能充分認識信息的經濟價值和作用,缺乏敏銳的信息洞察力;②信息需求認知不足,有時意識不到自己有信息需求,意識到的需求又不是客觀的信息需求;③信息需求表達不準,不能完整準確地將意識到的信息需求表達出來;④信息接收手段有限,現代化的手段很少被用到;⑤信息理解有偏差,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本身所表達的內容;⑥信息吸收和轉化能力欠缺,不能將所獲取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并迅速在生產實踐中作出利用反應。需求方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信息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信息供給的精準度和效率,而且很難發揮出信息的全部價值。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涉農信息服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發布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10];2019年出臺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多次強調涉農信息服務,要求加強信息基礎,完善信息平臺,優化信息服務,健全服務體系[11];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又要求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12]。一大批信息惠農重大工程已經啟動或者即將試點。湖南武陵山片區廣大農村應搶抓機遇,堅持將農業農村信息開發和服務作為重要抓手,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拿出過硬的解決辦法,讓信息成為本地區其他領域向上向好發展的有力支撐。
農村信息市場的運行首先要有大量的信息產品作為保障。湖南武陵山片區當前首要任務是保證信息產品的生產和開發。由于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信息面廣、量大,信息的生產和開發不可能全部由政府部門來完成,而農村信息產品針對性強、容易失去價值、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劣勢,讓很多社會機構不敢參與進來。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比如獎勵、稅收優惠、購買服務等,吸引更多的社會機構參與到農村信息產品的開發中來。
面向農戶提供信息產品服務是農村信息市場存在的前提。正如前文所說,單一的政府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本地區所有農戶的信息需要,因此構建一種由政府部門、社會公益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公共圖書館等)、市場機構多元參與的供給體系很有必要。在這個體系當中,各供給主體可以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比如政府部門的信息來源和組織協調優勢、社會公益機構的人才和資源組織優勢、市場機構的資金和方式靈活優勢,在加強合作的同時,又保持適當競爭,這樣可以很好地促進農村信息市場的良性發展。
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市場發育的關鍵,良好市場環境的打造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和調控,農村信息市場也一樣。政府在搞好開發和服務的同時,更要加強對信息市場的管理和調控,制定嚴格的行業進出規則、競爭規則、交易規則,對信息欺詐等惡意行為要嚴厲打擊,適時通過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加以調控,調控必須明確應用范圍和應用條件,調控決策程序和審批必須規范。
信息資源能及時有效地被獲取是服務主體開展信息服務的基礎,服務主體信息獲取的關鍵則在于信息生產者或提供者的供給,加強對服務主體的信息供給至為重要。湖南武陵山片區在推進面向信息服務主體的信息供給時,要努力沖破部門、行業阻礙,在提高信息資源完整性的同時,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收集、發布和傳播機制,制定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和規格并嚴格貫徹執行,避免因為中間環節多、過程復雜、個體責任意識不強等因素而造成農戶事實性的信息獲取難題,保證面向信息服務主體信息供給的系統化常態化。
湖南武陵山片區在推進面向農戶的信息服務中,應努力推行“政府部門+信息服務站+農戶”模式,在抓好縣級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建設的同時,著重加強村級基層信息服務站的建設。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要及時做好信息發布保證基層服務站的信息獲取,還要組織專家隊伍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村級信息服務站是基層涉農企業、組織、農民了解各類信息和接受信息服務的窗口,是信息進村入戶的橋梁,每個行政村必須嚴格按照“一處固定場所、一套信息設備、一名信息服務員、一套培訓制度、一套管理制度、一個長效機制”的要求建成一個標準村級信息服務站,實現農業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等服務進村[13]。
針對湖南武陵山片區農戶文化程度普通不高、獲取信息渠道廣泛又特別希望能方便、準確地獲取各類所需信息的現實情況,很有必要對各類信息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和整合。現階段,一些在該地區被老百姓普遍認可的做法應該繼續使用,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好的經驗,這包括:①編制二次專題文獻,用通俗易懂簡短的語言和簡約的內容把各種惠農政策、脫貧攻堅到戶政策和農作物種植、家禽養殖技術等匯編成冊;②建設專題網站和創建微信公眾號,按照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社會生活信息分類開辟專欄,提供原始的完整的信息服務;③打造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全面整合各類信息,并提供“一站式”服務,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滿足農戶的信息需求是開展信息服務的出發點,農戶對信息的利用是信息服務的價值體現,反過來影響信息需求。決定農戶信息利用水平有兩個因素,一是農戶自身的信息素養,二是信息供給主體的服務能力。實施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的重點是農戶自身信息素養和信息供給主體服務能力提升。
提高信息素養,增強信息能力,是農戶最終實現自身信息滿足的關鍵[14],這種素養和能力需要經過不斷培訓和練習才能得到提高。在農村,培訓需要注意時間的安排和教授的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培訓效果。比如說農忙時,集中培訓應盡量要排在晚上,最好采取輕松一點的形式,單次培訓的人數不宜過多,以自然院子為單位最為合適。可以通過邀請專家講述尋找信息、辨別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也可讓村里的能人、大戶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如何利用政策、科學生產、運用市場發家致富的經驗,使農戶充分認識信息的重要性,激發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和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的原動力。
信息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其服務能力提升方向的差別化。政府部門不僅要提高信息開發和服務能力,還要提高管理和調控水平。對社會機構的從業人員來說,他們是一支專業化的服務隊伍,在能精準把握農戶信息需求的前提下,更多的要在提升信息獲取、開發、精準推送等技術能力方面下功夫。對村干部、農村信息員等農村基層人員來說,他們工作、生活在村里,是老鄉們的依靠和信息獲取的重要來源,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程度、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其信息能力提升的目標定位不能太高,但至少應達到“會收集、會分析、會傳播信息”[15]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