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書沫
(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4)
教學評價是按照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教育效果進行測量的過程,它與教育的目標和價值有明確關系,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針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因素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考核與評價。
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課堂教學管理,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推進內涵式發展,遼寧省也出臺了指導性意見(遼教黨〔2018〕12號),提出了高職院校應當進一步強化教學核心地位,完善課堂教學相關制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從執行層面要規范教學工作規程,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細則,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①
多元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中心地位與重要作用,注重課堂質量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將“質”與“量”的評價結合。高職院校對教師教學管理一般只實行工作量評價制度,對教師教學工作從數量方而進行定量管理,而教師教學質量得不到充分的反映。通過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從“質”與“量”兩個方面給教師一個客觀評價,對完善教學管理,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
(2)將“評教”與“評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也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需要,課堂質量能夠體現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的動態綜合效果,將“評教”與“評學”相結合,能夠既考查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又能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從而全面、系統地反映課堂教學的整體情況。因此,將“評教”與“評學”相結合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夠科學、合理、全面的反映教學效果。②
(3)評價指標體系更為全面、科學、合理。為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及各不同考核主體的特點設計全面、科學、合理的選擇評價指標。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流程的制定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評價流程應當合理、有效,具有可行性,因此,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評價指標和基本流程將從教學過程、結果反饋和跟蹤調查等不同階段進行全面系統的設計。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指組織的管理者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利益相關者指與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組織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其利益或接受其約束的團體或個人。從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1)評價目標: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在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規范教學行為,從而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擴大社會影響力。
(2)評價主體: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教學專家、二級院部、教師、合作企業、第三方評價機構等,他們應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
(3)評價方法:建立“教師業務檔案”通過多元主體對教師進行全面、客觀、綜合的教學評價,教學工作委員會,對教學工作中的準備環節、實施環節進行質量監控和評價。
(4)評價內容: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個系統性的體系,考核的指標應涉及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效果等諸多方面,根據不同評價主體的特點和需求,選擇不同的評價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從而全面的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綜合反映。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可多種形式相結合,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應根據不同的評價主體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形式,主要有:
(1)學生評教形式。高職院校一般每學期都要開展學生評教,利用互聯網教學管理系統,學生可以隨時登錄評價系統,對本學期所學的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價,教師也可以隨時登錄教學管理系統查看學生的評價意見或建議,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完善教學過程。
(2)專家評教形式。教學專家和督導可以通過聽課、參與教學競賽評比、教學檢查等形式對教學資料準備情況和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跟蹤評測,以人為本,進行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全過程監督和評價,從而促進教師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3)教師互評形式。結合二級院部評價,教師之間可以采用評分與問卷調研相結合的形式,對同學院、同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表現打分,并讓具有相同或相近專業背景的教師之間充分提出完善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4)企業評教形式。企業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更加注重對學生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考查,著重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企業參與教學質量評價應著重于學生實踐和實操技能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
(5)第三方評價形式。借助第三方評價機構,如“麥可思” 等大數據調研平臺,開展畢業生跟蹤評價,畢業生通過一階段的行業實踐后對學校教學的內容適用性,以及教學效果是否能夠達到行業企業需求,進行科學、系統的量化評價,從而全面了解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影響因素、工作流程、評價內容等涉及教育教學各方面,較為復雜,構建符合高職課堂教學特點的合理、可行、可測、可靠的全過程、全員參與的課堂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對被評價教師采用多元主體評價,以達到完善被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效果的目的,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③
(1)建立課堂教學質量保障體制。形成“一橫,一縱”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橫向形成由教務處、學生處、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教學校部及各教學部門共同組成的橫向聯動的工作機制,縱向分級形成成立學校、教學校部二級教學質量管理體制。完善學校《教學質量評價辦法》《課堂教學十規》《教學檢查制度》《聽評課制度》《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和《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章程》等課堂教學質量管理制度規范,制定了“日常教學檢查”“教案檢查”“作業檢查”“教學計劃檢查”及“一師一優課”等評價標準,確保制度、規范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按制度管理、評價,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改善。
(2)采用多元化的質量評價主體。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能夠豐富教學評價的角度,使評價更加全面、科學,我們應根據不同評價主體的側重點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評價主體為教學專家時,因為教學專家評價更為深入、細致,能夠很好的把握教學的層次和內涵,應將教學能力、教學效果作為主要評價指標;評價主體為學生時,應設計學生比較關心的指標,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評價主體是企業時,應貼近企業的實際需求設計評價指標,如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相關度,教學效果能否適應崗位實踐需求等指標,以便于企業專家能夠直觀方便地做出評價。
(3)開展全過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采用學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學檢查制度。期初教學檢查的內容包括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以及教師、學生到課率、教學設施完好率等。期中教學檢查的內容包括檢查教師的教案完成質量、教師課堂組織情況、教學進度與教學計劃符合程度、教師聽評課情況及教研室活動的開展等情況。期末教學檢查的內容包括課程考試的相關資料、試卷評閱、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等,通過教學檢查,開展教學工作調研,保證教學質量評價信息反饋渠道暢通,促進教師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構建更加科學的質量評價指標。設計教學質量評價表時,要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有針對性的構建課程評價指標,由于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差異,應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評價的目標應以能否讓學生明確教學項目的內容和要求,根據教學項目特點和要求制定實施教學計劃、進行小組研討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將能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等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5)建立評價結果反饋與利用機制。學校建立有效的評價信息反饋機制,采取“面對面反饋”“教學檢查評價表反饋”“教學工作會議集中反饋”等形式,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相關的教師,以便教師從中吸取好的意見和建議,改進不足,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水平。另外,評價結果還應與學校的評價激勵機制相結合,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評先評優、職稱晉級等直接掛鉤,從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發揮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總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以及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實施過程的考察和評價。著眼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建立多元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的對教學活動的現實價值或潛在價值做出判斷,從而規范師生教學行為、確保教學過程高效有序。
注釋
① 石芬芳.以效果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② 李響.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研究[J].職教論壇,2018(2).
③ 陳艷格.試論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