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 趙同彬 譚 濤 房 凱 尹延春 邱 月
(山東科技大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院 山東·青島 266590)
時代在不斷的變化,新生科技逐漸滲透在社會的各行各業,課堂教學方式也逐漸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遠程函授教學、在線視頻授課、郵件博客問答、微課、慕課等教學手段越來越多,但是作為最原始教學方式的課堂教學仍舊是教學的主體,依舊在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面對面的知識講解,其中,繪聲繪色的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的感染力,這一教學之間的互動環節有利于學生和老師直接的一個默契交流。同時,學生和老師直接在知識的交流中可以產生思想的碰撞,老師發現學生錯誤時可以及時進行糾正,避免形成錯誤習慣干擾新知識的學習接收,學生碰到問題時可以與老師進行及時的正面溝通,在疑惑被解的同時,也可能會由于老師的博學多識而對某一門課或某一特定領域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在課堂上的這種監控調節作用是保證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也會產生學習上的交流,對疑難問題的探討,這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去思考,提高學習效能,也是學生之間競爭的一種學習氛圍。青年人思維活躍,比學趕超,不甘服輸,收放有度、生動熱烈的課堂氣氛會很大程度上刺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及互動性,這也是互聯網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比擬的。
為學生解答疑惑,教學生做什么樣的人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工作職責,所以,教學活動中,老師給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道育人,要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傳遞給學生,以其自身的品格魅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精神信仰。而課堂教學中點點滴滴地逐漸滲透,會對學生在無形中進行正能量的主流引導。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老師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態度,以及某種價值觀都是一種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在老師的熏陶下會逐漸的將這些習慣性的觀念積聚到自己的思想中,通過知識的積累,以及觀念的形成,學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特有的個性,以及在意識形態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品質。也就是說,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獲得了對新的事物的認知,最后通過自己的特殊經歷和體驗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這也是學生心理趨于成熟、三觀逐漸樹立的具體表現。
社會性是人進行集體活動的本質屬性,是人們之間通過交流所產生的一種屬性,因為每個人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生活在社會化人群中,就無法規避的會產生與別人交往的心理需求,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語言,更需要用感情來維系個體之間的交際關系。換言之,個人不能孤立于社會群體之外而生存。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工具也出現了新的功能,為了方便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像手機、學習機等一系列的電子產品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人們以往的面對面交流已經逐漸的被互聯網代替,之前簡單的人際關系變得復雜起來,虛擬化的網絡環境產生的人人際關系逐漸代替了現實中的關系網,人們的交往方式少了直接的互動,間接的交往目前成為了主流,所以,整個教學活動失去了傳統教師學生之間的直接面對交流,學生群體意識、集體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漸趨淡薄,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面對面對話并且傳遞感情的過程。課堂教學氛圍應該使教師、學生之間彼此更加了解,并進而提升相互之間的感情、信任以及溝通。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間組織的問答、討論等形式會給學生創造一個彼此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有融入群體的感覺,進而心情舒暢的學習生活。這種“社會性”是人機對話所不能替代的。
傳統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但時至今日,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逐漸暴露出其自身面臨的瓶頸,已經跟不上現代教育發展的節奏。近些年,教育部也逐漸開始重視人才發展戰略,《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2014年被頒布,其中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要發揚創新性,要不斷的落實課程改革目標。隨后,教育部又頒布了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目的還是要進一步實現課程改革,不斷的去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訴求,因此,研究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瓶頸問題非常必要。
袁振國,教育界知名專家,也對傳統教學做出了自己的評價: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作為一個載體,連接著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主導著整個課堂的節奏和方向,而學生作為一個接受知識的傾聽者,對教師是服從的,同時,也是被動的去接受知識性的學習。在以往的意識認知中,老師、學生和家長作為一個緊密的聯系體,這三者無形中都形成了一種觀念:學生應該尊重老師,不能頂撞老師,學生對老師只有服從,教師應該去約束學生,學生要聽話,聽話才能成為好學生,能管理好學生的老師才是優秀老師的標配。人來到這個世界是天生帶著“對立統一”的本性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統一的集合體,但傳統教學方式把“教”和“學”分離,教師只說不聽,學生只聽不說;“學”和“思”分離,強調學習教材知識結論,忽略自由思考及能力創新;“理論”和“實踐”分離,忽略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導意義,對學生“對立統一”本能有意無意的遏制,客觀上導致學生丟掉了“以整體思考世界”的本領,而對立雙方本該共存的“火花碰撞” 以及由此產生的靈氣也消失彌散,使教學過程變得索然無味,師生雙方最終都變成了體力勞動者而非腦力勞動者,課堂的教育意義破壞流失。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知識傳授為首要任務的教學,不重視對學生思想上的啟迪,以及發散思維的培養,如何引導學生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比學習知識更重要,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包含把學生從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人格素養和角色技能的培養。
社會價值觀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社會價值觀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的,課堂環境也是社會化了的環境,如果傳統課堂未涉及社會實踐類的活動,從而難以有高層次的體現“人的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內涵。教學過程強調書本知識目標導向而導致社會目標導向的流失,強調學生對文化傳承的學習與記憶而導致由社會經驗增加對事物批判和拒絕能力的流失,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權威與不可置疑而導致責任意識和創造力的流失。這些因素將會影響學生個體在與社會融合過程中性格與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也必然引起學生社會化價值觀的流失以及對社會文化的延續和傳遞。
近年來,教育部出臺了不少有關素質教育的文件,對中小學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提出了要求以及教學改革的指示,國家已明確提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推進現代教育化,那么,進行課堂革命意義何在呢?
學者佐藤學在自己的書中對課堂教學做了評價,他認為課堂改革是一種世界趨勢,目前,全球范圍內的課堂改革都在安靜的發生著。課堂不再是授課的場所,而是互相學習和探索知識的地方,課堂教學模式逐漸由“目標、達成、評價”轉變為“項目、探究、表達”,從班級授課方式轉向合作學習方式,學校既是學生開展學習、共同生活的場域,還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陪伴學生一起學習成長的地方。這種“寧靜的革命”已經在全世界諸多國家波瀾壯闊地開始了,其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當。由此可見,“課堂革命”是一種教育大環境下的改革趨勢,一旦見識到了在科學技術下衍生出的新的教育模式的功能,那么,傳統課堂教學不“革命”,就是死路一條。
教育強則國家強,一個偉大的民族,除了經濟與政治上的強大,還需要文化上引領潮流,才能在大國崛起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與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相伴而生的。然而,現實中的課堂教學在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對其人格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已暴露出傳統教育的短板,這就有悖于實現人才強國的愿景,因此,“課堂革命”符合時代的訴求,教學需要不斷的進行變革,改變沿襲千年的傳統教育方式,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和生師關系,才有可能培育出世界一流人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教育活動行為發生始終是離不開基礎的課堂教學的。課堂革命就是要從教育目的、教學手段、課堂組織等方面著手,打破傳統課堂之拘囿,重筑課堂第一陣地,重塑課堂核心價值。
進行課堂教學革命,首先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改觀”,從心理上“納新”。教師要意識到課堂只是學生學習部分知識的載體,絕不能把學生劃定在被四周圍墻和黑板桌椅束縛起來的物理空間。而應認識到課堂其實是一個教育學概念,教育不等同于教學,教育決定了課堂應該是學生從知識攝取到精神信仰全面發展的生命舞臺。這就意味著,課堂應該是無限場域的、讓學生從學習共同體而延伸到生活及精神共同體的、體現出學生的色彩、聲音、形象和存在的生態空間。其次,教師要改變對傳統教學中“師”與“生”角色的理解。要認識到課堂教學除了授受知識外,還包括學生與老師的思想交流,這是形成學生價值觀念的環節,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用已知的知識去探索未知,所以,課堂教學是智慧啟迪智慧、追逐生活意義的過程,教師不是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出售者,而是要借助課堂,以牛虻的方式不停“叮咬”學生,喚醒他們發現世界、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簡言之,課堂教學最終確立的是“素養核心、學生本位”。
課堂革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那么,就必須從培養目標、教學的全過程出發,也包括考核制度、行政機構的督導和檢查等方面都具有系統的變革要求。在這個系統工程中,政策是保障,技術是支撐,必須做好整體構建與重點突破。課堂革命還是一項立體工程。從學校、學院到教師、學生,要處理好從上往下的布局以及從下往上的實踐之間的關系。學校是課堂革命的“引領者”,要為課堂革命提供制度支撐和領導支持;學校還要發揮集體的智慧,為課堂革命獻計獻策、保駕護航;教師是課堂改革最關鍵的“導演”,其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學生的格局構建,教師要一方面要堅守師德師風,另一方面要以最先進的知識武裝頭腦、轉變角色、構建師生共同體、激發探討和創新,讓課堂真正回歸“學生本位”。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非常不易,新的教學模式很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因此,課堂革命也必然是一項曲折長期的、非一蹴而就的工程。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有決心和信念來接受新的觀念和挑戰,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所有改革最終的落腳點只有一個——學生全面并有個性的成長。課堂教學必須遵從“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育人理念,讓整個課堂成為溫度與激情并存的人才培養陣地。
社會踏入21世紀以來,很多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課堂改革。2002年,日本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自由學習的概念,力求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掌握知識的新環境。2015年,美國在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對課堂教學與學習的也給出了自己的認知,其研究也推動了我國的“課堂革命”。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借鑒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引入先進的理念技術、減少我們要走的彎路,但合理的改革還必須要根據本國的國情進行取舍,我們在經驗借鑒的同時要做到取長補短,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課堂模式。
此外,課堂革命的實施必須注重動態調整并進行持續改進。在課堂改革過程中,對其各個環節實施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其有效性要進行及時的驗證和評價。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要找到問題,盡快糾偏,保證整個改革的方向不偏離正軌。這就要求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按時進行反饋調查、合理計算評價結果、靈活調整改革方案、有針對性的落實問題,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施形成一個可持續性的動態循環系統,根據自身實際探尋更加合適的道路。
總而言之,課堂改革作為一種革命運動,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實踐中做好長期的準備,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學校“育人”使命任重道遠。在國際教育的大環境下,這一重壓給課堂改革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同時也烙上了時代特征,變革是一場革命,要想革命進行的徹底,就需要有十足的勇氣和魄力,所以,時代要求一流的教師應該具有這種魄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