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苑
(嘉應學院 廣東·梅州 514015)
近年來,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迅速,隨著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社會服務產業鏈的需求擴大,高校在創建一批具有高素質技能,并認清社會服務新業態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結合社會發展新需求,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理念、假設和基本技巧應用在個案工作課堂教學中,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務,循序漸進,培養出一批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對社會需求敏感和對制度政策有敏銳洞察力的人才。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主要存在的四大流派之一,主要關注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刺激的加入能夠對學習者的行為起到關鍵聯結作用,該觀點綜合了20世紀初華生、桑代克、斯金納提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以及在20世紀70年,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1]該理論的提出對于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方法、學生學習行為強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理論的假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華生認為只要能夠摸清刺激與行為的規律,就可以使一個人的行為在學習中得到增加、消除和更改,這就是他提出的刺激—反應理論,在一定條件的控制下,通過刺激能夠預測反應,通過反應推斷刺激,達到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2]
桑代克提出了幾個理論要點:一是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試誤”過程,一個人要想做出正確的反應和行為,必然會經過多次的試驗和行動,最終找到一套屬于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二是是否能夠通過刺激獲得滿意的效果(效果律),是否有充足的準備狀態(準備律)和足夠的練習次數(練習律)三者構成了學習的三大定律。[3]
斯金納在工具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里提出不同的強化方式會對個體行為帶來不同的效果,強化物的安排(包括強化物類型和強化物施加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4]
班杜拉提出了觀察學習,又稱為模仿學習的概念,認為它是社會學習的基礎,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榜樣的重要性,學習者對自己觀察到的榜樣行為會進行模仿和編碼,形成標準用來評估和修正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將自我規范的行為提取出來處理問題,進一步加強了他的行為,構成自我強化的心理效應。[5]
社會工作是一門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專業,在課堂學習中既要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價值觀、道德倫理的學習,也要注重社會服務技能的培養,包括與各類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技巧,發現社會問題的洞察力,倡導社會政策的敏感性。因此,高等院校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課堂時,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刺激—反應機會,營造全員參與和相互學習的環境。筆者以個案社會工作課程為例,結合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傳統的“講與聽”的課堂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變成劇場供學生表演、觀察、分享和學習,注重理論掌握和實務技能培養。
準備律是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又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以活動也感到煩惱。個體的學習效果會根據他的準備狀態的不同而不同。[6]因此,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要求學生必須要在課前預習,做好課前準備。其中,家庭作業的布置是一個讓學生強制性學習的方式,此外,增加學習準備的刺激,如在課前十分鐘用來提問,檢測學生的準備情況,并施于代幣記錄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個案工作的基本原則內容之前,將全班同學分成7個小組,5~6人一組,告知該章節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收集有關基本原則的案例,最好是發生在身邊的實際情況,關注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并記錄學習期望和疑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理解錯誤,被動分享和案例重復的情況,教師指出改進之處,并對學生的案例進行專業分析,結合經驗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案。該階段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習動機。
班杜拉認為示范法是以某人或某團體的行為作為一種刺激(示范),使觀察者發展出近似的想法、態度和行為。[1]據了解,參與模仿法讓當事人觀摩示范人群某種行為,還讓他在指導下逐步參與此種活動,有效率高達80%~92%。因此,嘗試構建活躍輕松,充滿思想碰撞的氛圍尤為重要。參與示范法的使用包括兩個步驟,在個案工作課程“個案工作者”這一章的學習中,首先讓兩名學生上臺充當社會工作者與受助者的角色(起到榜樣的作用),例如:社會工作者在對話中說道“我不知道當事人是否信任我?”此類語句的時候,讓另一名學生分享作為受助者的感受,引導班上學生思考社會工作者此時面臨的困難,教師對“社會工作者”的回答和反應提出對策和建議。其次是在組建的小組中,觀察第一部分的示范,在小組內進行其他困境(固著于扮演專業角色、刻意扮演朋友角色、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知選用什么技術等)的演示和分享,達到行為鞏固的作用。教師此時充當協助者和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充分將課堂交給學生。
斯金納認為,學習行為是受行為結果的影響,形成一種聯合關系,也就是在行為后會有一種強化性后果。大學課堂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但如果沒有強化的機會,則很難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選擇“聽講”的方式攝取知識。對于強化物的安排,選擇次級強化物對大學生進行刺激,關注學生被尊重、被贊美、被需要和自我價值滿足的需求。在“個案工作的技巧”內容學習中,涉及到較多個案工作會談技巧,包括支持性技巧、引領性技巧和影響性技巧,內容太多容易造成記憶混亂和學習枯燥。在課堂上,要對積極上臺表演的學生給予及時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并記錄好每一次主動發言的學生,將課堂表現和平時成績結合起來,指定“課程助教” 負責加分,起到立即的正強化作用。教師可以在學期中期對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一定物質獎勵。此外,為使班級“內向”學生也有發言的機會,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方式,盡量使用基礎性、診斷性的提問,增加與他們的眼神接觸,樹立其自信心。
通過對個案社會工作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分析,結合理論講解和參與互動,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對專業技巧的獲得,[7]筆者在兩年本科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反饋。據筆者的教學質量反饋看出,超過80%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方法能夠更為形象深入地認識和掌握知識,“原來社工的課堂可以如此有趣,對比單純滿堂灌的教學,參與互動的教學讓我學習到了更多的咨詢技巧?!痹撔Ч墨@得并非偶然,一方面筆者在每次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對每一節課中的不足進行梳理,將教育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更進一步的分析;另一方面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價值觀與教育教學理念相一致。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內容上大部分帶有教育色彩,強調教導當事人學會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待他們能夠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教育并非讓學生在某個時間點學習到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技巧和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因此,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結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實務方面采用參與互動示范的方式,充分發揮榜樣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養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運用其他的學習環境中。
2019年10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培養適應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主動適應社會服務產業發展需要,設置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8]社會工作專業又一次“被點名”。新時期的社會工作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社會工作教育必須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結合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深化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創建活躍合作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