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1325)
近年來,眾多學者針對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職業認同展開過研究。孫標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職業認同模式構建的因素,并提出工匠精神培育途徑和提高當代大學生職業認同的對策。金軍從社工視角出發,闡述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指出了當代大學生職業觀的影響因素,最后提出了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分析了大學生職業認同的路徑。劉海峰從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與基本內核出發,分析了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校園文化建設、專業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路徑。袁淑認為,通過構建大學生職業認同協同教育體系、建設大學生職業認同校園文化、開展認同理念的滲透,加強對大學生給以教育指導服務和,推進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認同教育的具體融合。劉玲分析了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探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徑。葉芮杏認為在國家頂層設計不夠完善和企業發展理念滯后的情況下,高校可以通過調整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將工匠精神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重視教育教學活動的示范引領,加快現代學徒制實踐等方面的研究,著力培育工匠精神。總結發現,現有研究較為寬泛,缺乏系統性,因此,本文結合當前社會環境,對工匠精神培育與當代大學生職業認同展開系統性研究。
當前,中國經濟呈現新形勢、新狀態、新走向,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成為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的現代含義不再是手工技術和技藝的高質量要求和體現,更重要的是專業的價值體現和責任使命,更具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是社會發展、企業需求、個人成長發展的本質需要。然而,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高校發展尤其是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工匠精神的缺失,導致高校辦學理念偏差、學生技能低、教師專注度不夠,給人才培養帶來了較多負面影響。很多高校大學生對職業認同性不高,沒有產生職業信任,導致出現招工難、就業難及難就業、難持續的現象,職業的穩定性堪憂。因此,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從而塑造其職業認同有著深遠價值。本文立足分析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提出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提升大學生職業認同的具體措施,堅定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提高學生工作效率。同時,高校可以通過加強培訓、改進管理制度、重視實踐多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認同感。
工匠精神是知、情、意、行的統一,即是職業認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是一種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職業態度、品質和行為的表征方式。工匠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是對技術鍥而不舍的探究,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對質量要求的一絲不茍,對產品的精益求精,蘊涵著專研、刻苦、誠信、嚴謹、創新、敬業等優秀品質。工匠精神表面呈現出的是產品的質量、細節及過程,展現出的是技藝者本身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品質。
根據詹姆斯 瑪西亞同一性理論,大學生職業認同可以包含四個層面:即職業認同彌散、職業認同早閉、職業認同延緩與職業認同達成。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就是大學生向職業認同目標狀態的轉化,繼而順利解決職業認同危機,最終內化于心通過努力實現職業目標的全過程,具有結構的層次多樣性、機制的主觀能動性、過程的動態發展性、動力的多元復雜性(Deng and He,2017)。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的過程是多元的、動態的過程,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水平的職業認同對提升大學生專業發展水平、畢業生就業質量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會產生重要價值和意義。
工匠精神是大學生職業認同的理論基礎,反之,職業認同是大學生工匠精神的行為體現,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認同二者,在目標、內容以及功能上的契合性,促使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職業認同相融合。對于高校來說,通過開展大學生職業認同發展指導服務,建立大學生職業認同教育體系、健全大學生職業認同文化、有助于實現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認同教育的具體融合。
(1)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應該完善工匠精神的辦學理念,以德為先、重視技藝。在教師、教材、教法等“三教”改革方面進行專題研究,特別融合當前的職業教育20條意見要創新改革。如在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講授專業理論知識,一方面要結合專業和行業特點和要求,更新教材,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把專業精神、專業文化、專業品質、專業態度等工匠精神內涵滲透其中,并且在教學目標、結果評價中有所體現。在學生學習、生活、工作中,堅持培養學生做人的誠實守信的品質、做事認真嚴謹的態度。除教學之外,工匠精神還體現在高校整體的氛圍和工作環境上,教職工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需要一并納入學校管理中,切實提升和培養具有良好工作態度和工作精神的員工。
(2)建設校內工匠工廠,實現校企雙向交流。高校可以建設校內工匠工廠,把企業引進校園,實現“校外學習+校內實訓+校內研究”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技術活動、技能培育有機結合起來。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環境建造,可以拓展專業深度和廣度,有利于學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企業操作、項目發展和崗位職責。在建設校內工匠工廠時,應該擇優選擇文化好、標準高、工作作風嚴謹的合作企業,在與企業技高德馨的優秀員工接觸學習中得到全面的鍛煉和培養。此外,企業應該給在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實習的平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部分時間參與企業的生產制造工作,讓他們了解企業的需求,使他學習專業技能的目的性更強,注重學以致用。高校通過建設校內工匠工廠,實現校企雙向交流,以便于學生更多接觸實操,進而對職業認同有深刻的理解。
(3)樹立文化底蘊,培育工匠精神。要讓工匠精神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學校需要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蘊。高校應該將優秀文化精髓融合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集聚文化涵養和專業特色相融并進的環境。思想教育方面,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具有責任感、使命感、擔當精神的接班人。日常教學管理方面,積極營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圍,組織形式豐富的弘揚工匠精神的報告會、學習會、觀摩會,觀看弘揚工匠精神的電影電視、人物紀錄片、公益宣傳片,邀請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藝者走進校園,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工匠精神。并且,高校可以利用技能大賽、校企實習、暑期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沉下心來,深入基層,體會和感悟工匠精神,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工匠精神植入學生思想深處,入腦入心,進而轉化為職業素養和精神。
(4)增加創新元素及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精神是勤奮、勤勉,認真、嚴謹,極致、創新的融合構成了工匠精神,只有將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同步并進,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才有促進作用。因此,高校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活動、思想教育、校園文化等方面融入創新元素,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鍛煉平臺,使得創新培養有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同時,高校可以組織各類創新創業、“互聯網+” 等比賽活動,給予學生施展空間,能夠用創新思維找尋問題、分析原因、思考現狀,從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指導老師的作用,積極利用挑戰杯比賽、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鼓勵學生打破定勢思維,敢于挑戰、求真務實,并刻苦鉆研新方法、新技術勇于實踐和探索。通過提高學生創新思維,進而提升其職業認同。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個國家技術強大的支撐,它不僅是一種職業品質,一種精神象征,也是一種職業素養和職業標準。把工匠精神貫徹于高校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不僅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的需求。此外,職業精神涵蓋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與內涵,是工匠精神的載體和現實體現。高校應該從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校內工匠工廠、樹立文化底蘊、融入創新元素及活動等方面,培育工匠精神,進而提升大學生職業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