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郁輝
河南濮陽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 濮陽 457000
直腸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距肛緣以內5 cm的低位直腸癌占直腸癌的60%~70%,低位前切除術(Dixon)是主要的治療手段[1]。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普及開展,腹腔鏡低位前切除術已廣泛用于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通過對2017-04—2019-12間在我院行腹腔鏡輔助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La-Ta TME)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以探討La-Ta TME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36例患者術前均經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腺癌,并經術后常規病理學檢查分期,均符合手術適應證[3]。均無重要器官嚴重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其他惡性腫瘤、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結直腸手術史,以及認知障礙和妊娠、哺乳期女性。男14例,女22例;年齡46~70歲,平均57.49歲。BMI 19~23 kg/m3,平均19.49 kg/m3。腫瘤下緣距肛緣3~5 cm,平均4.05 cm。依據UICC結直腸癌2017年第八版TNM分期法:Ⅰ期15例,Ⅱ期21例。患者及其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手術方法[4]術前1天常規腸道準備。經腹手術: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頭低腳高)。臍上緣做1 cm切口建立氣腹,并置入10 mmTrocar和腹腔鏡作為觀察孔。常規5孔法置入腹腔鏡器械。在左側Toldt間隙分離,清除腸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結后離斷,游離乙狀結腸。沿直腸后間隙分離至肛提肌平面。打開腹膜返折,沿Denonvilliers筋膜游離直腸前壁至肛提肌裂孔上緣。沿Holy平面游離直腸兩側達肛提肌起點,完成直腸及其系膜的游離。經肛門手術:擴肛,懸吊拉鉤拉開肛門,在肛門窺鏡下距腫瘤下緣約1 cm行全層荷包縫合。安置TAMIS操作平臺,建立氣腹(壓力10~12 mmHg)。在荷包閉合處下緣約1cm環形切開直腸壁全層,游離直腸后壁暴露骶前間隙,并向直腸周圍間隙拓展空間。置入腹腔鏡抓鉗及電刀或超聲刀,充分顯現直腸系膜、骶前的無血管間隙。分離、切斷直腸左右側副韌帶。沿Denonvilliers筋膜淺面(女性)或Denonvilliers筋膜深面(男性)由下至上分離,與腹腔創面會合。注意保護雙側輸尿管及下腹神經叢。撤除TAMIS操作平臺,經肛門拖出已游離腸段,距離腫瘤近側10 cm離斷腸管,取出標本。將32 mm圓形吻合器底釘座置入近側斷端內,直腸遠側斷端行荷包縫合打結于吻合器中心桿上,行直腸結腸端端吻合。若無法保障腫瘤下緣2 cm無癌殘留,應改行Miles手術。
36例患者均完成La-Ta TME。其中31例(86.11%)患者成功保肛。手術時間(257.31±17.96)min,術中失血量(63.15±12.05)mL,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03±0.32)d,住院時間(8.74±1.02)d。成功保肛的31例患者中,1例(3.23%)于術后第4天發生吻合口瘺,經充分引流愈合。患者均順利出院。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風險,已成為治療直腸癌的“金標準”術式[5]。近年來,隨著對直腸癌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和腹腔鏡技術不斷發展,腹腔鏡TME在治療直腸癌患者中的優勢愈顯突出,同時亦提高了低位直腸癌患者的保肛率。但臨床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在低位直腸癌的TME術中,尤其是肥胖、男性、骨盆狹小、腫瘤巨大等“困難骨盆”的低位直腸癌患者,無論是開腹或腹腔鏡手術,顯露視野、手術操作,以及盆底神經的保護等都非常困難,提升了TME標本的不完整率和切緣陽性率[6]。
La-Ta TME術同時具備經肛手術、經腹手術雙重優勢,既可確保手術微創性,還有利于完成術中游離全直腸系膜、清掃淋巴結等操作,從而最大限度保障了手術效果和保肛的可能性。此外,該術式可減輕對直腸周圍器官和組織損傷,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7-8]。
近年來,我們對36例低位直腸癌患者實施La-Ta TME,其中31例(86.11%)患者成功保肛。手術時間(257.31±17.96)min,術中失血量(63.15±12.05)mL,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03±0.32)d,住院時間(8.74±1.02)d。成功保肛的31例患者中,1例(3.23%)于術后第4天發生吻合口瘺,經充分引流愈合。患者均順利出院。獲得了滿意的近期效果,與有關研究[9]結果一致。充分表明腹腔鏡輔助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臨床療效好,安全性高。考慮到本組病例數少,術后隨訪時間尚短,今后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繼續進行長期隨訪,以提供更為可靠的循證醫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