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 漯河 462000
剖宮產是產科的常用術式之一,由于初產婦缺少對剖宮產手術、麻醉的了解,圍術期易出現焦慮和抑郁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降低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利于術后康復。近年來,我科對接受剖宮產術的35例初產婦圍術期做好常規護理的前提下,聯合應用心理護理措施,效果肯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04—2019-05間在我院接受擇期剖宮產術的7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初產婦。(2)足月單胎頭位。(3)產婦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嚴重疾病。(2)存在妊娠合并癥或精神障礙。按隨機表法分為2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22~30歲,平均26.06歲。孕周37~41周,平均38.80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例,中專及高中6例,大專及以上25例。觀察組:年齡23~29歲,平均26.36歲。孕周38~40周,平均38.90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中專及高中5例,大專及以上27例。2組產婦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護理方法對照組圍術期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
1.2.1 常規護理 術前做好胎心、宮縮監測與產前指導,完善各項術前準備;術后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做好切口、體位、活動、飲食、哺乳指導,以及新生兒護理等。
1.2.2 心理護理 (1)術前[1]:初產婦往往擔憂麻醉和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懼怕分娩疼痛等,加之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接待產婦,引領其熟悉科室的環境,消除陌生感。積極與之溝通,鼓勵其表達內心各種訴求,評估其不良情緒的誘因,針對性講解剖宮產手術及麻醉的步驟、意義及安全性,提高其對剖宮產的認知水平;并通過介紹術后恢復良好的病例,緩解其焦慮、抑郁不良心理;告知術后疼痛產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等,提升其對疼痛的耐受性。(2)術中:護理人員通過輕握產婦的手和撫摸其頭部,使其感覺到安全感;并與之細聲交談以轉移其注意力。鼓勵并指導其進行深呼吸,通過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等交流對產婦進行語言暗示,使產婦獲得正性鼓勵[2]。胎兒娩出時,及時告知產婦,增加其心理舒適度。(3)術后:指導產婦行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亦可指導產婦通過聊天、聽音樂等方式來轉移疼痛感。囑其家屬特別是產婦的丈夫給予產婦身心全方位的支持[3],使產婦感受到家庭、親情的溫暖。從而有效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及疼痛程度。
1.3觀察指標(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護理前后產婦的焦慮和抑郁狀況。得分越高,說明焦慮和抑郁越嚴重[4]。(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標準[5](VAS)評價產婦術后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無痛,0分;劇烈疼痛, 10分。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護理前2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SAS、SD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術后VAS評分觀察組產婦術后24 h和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表2 2組術后24 h、48 h的VAS評分比較分)
注:組間比較,△P<0.05
剖宮產手術作為軀體性應激源,可引起產婦生理和心理較大的應激反應,而出現焦慮、抑郁不良心理,使產婦的交感神經興奮,可升高血液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降低催產素水平,對產婦的痛閾水平造成不利影響[6]。因此,圍術期采用科學護理措施能有效緩解初產婦的不良情緒和疼痛程度,對保證分娩的順利完成意義重大。本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初產婦行常規護理聯合心理護理,通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和良好溝通,及時發現其不良心理及其誘因,并針對性開展心理護理,經與同期接受常規護理的初產婦相比,提高了產婦對剖宮產手術的認知度和積極配合的主動性,有助于緩解不良心理和改善應激反應的程度,提升了對疼痛的耐受性,效果理想,值得進一步完善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