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泗寧
(萬地聯合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 廈門 361012)
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規定,中小學的教學用房、學生宿舍和食堂的抗震設防類別不低于重點設防類,足見我國對教育建筑結構抗震安全性的重視程度。首先,中小學校建筑內人員眾多,屬于人員密集型場所,如若發生地震危害,將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傷害;其次,中小學學生年齡較小,缺乏成人應對危機、處置危機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加強結構的抗震性能。
對于火災來說,最重要的是保障人員生命安全;對于建筑防火設計來說,最重要的是疏散設計。在真實的火災現場,傷亡人員大多是由于逃生過程中吸入大量煙氣所導致的,而相反地由于被火燒傷的反而很少。大型火災事故現場損失巨大,人員傷亡情況往往是由疏散組織設計不合理引起。所以,我們設計過程中有必要通過綜合考慮建筑物的用途、大小、人員情況來為建筑物設計更加合理的疏散組織方式,這不僅可以使大量人員可以良好的疏散,也可以降低人員及其它方面的損失,還會使消防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學建筑安全出口的數量、位置,還需要根據教育建筑的特殊情況進行良好的設計。
我國的中小學校建筑存在許多的安全問題,其中由人員密集引發的安全問題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在校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城鎮及城市里的中小學校尤為明顯,導致很多學校教室的學生數量超過設計標準,如此又會增加安全隱患。同時學校對學生作息時間的統一安排,學生會在固定的時間點統一上下課,瞬間人流大而且集中,這也就給學校建筑帶來共振、集中荷載等安全問題。因此要求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和人數增量的預估來設計建筑的承載力和安全性,更要嚴格把控學校建筑的設計規范,嚴格按照標準來復核建筑的安全性,避免人為疏忽的安全隱患。
新疆阿克蘇市農一師第二中學附屬小學校園踩踏事故,造成1 名學生死亡,13 名學生受傷,其直接原因是疏散樓梯扶手被擠倒,學生續而從樓梯梯段跌落;湖南湘潭市育才中學校園踩踏事件,事件造成8 人罹難,26 人受傷,其直接原因是樓梯口寬度未滿足疏散要求……
縱觀各個校園踩踏事故,我們可以發現踩踏事故最容易發生在樓梯口,在樓梯口相對狹小并且轉折,黑暗并且局促的情況下,學生在跑動過程中容易因推擠而摔倒,而后方的學生在人流的帶動下無法停止,續而發生踩踏事故。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太多因設計缺陷引發的安全事故,一例例慘重的事故觸目驚心,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溘然而逝,太多慘痛的經歷在警醒著我們去完善設計、避免隱患。
海滄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位于廈門市海滄區,規劃用地面積53520m2,總建筑面積52280m2,建設60 班規模(小學24 班,初中36 班及教師進修樓)。下圖為項目總平面圖。

我們在設計中有意識地減少各個樓層板塊拼接處理,采用一體化的理念,增強建筑整體的穩定性,保證各個區域的抗震能力均勻,不會因某處薄弱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在施工過程中我們要求特別注意材料的選取,保證材料的質量,符合抗震的標準,并且進行必要的測試,對于不合格的產品堅決抵制。不管是局部還是整體,都要在結構合理安全的前提下再進行美觀設計。建筑建成后我們還要求學校應定期對建筑進行結構安全性測試,嚴格按規范對測試結果進行處理。保障學校建筑的結構安全性,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
在設計中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中小學校設計規范設計疏散樓梯寬度,并宜適當預留寬度以滿足學生超編所需。在保證疏散樓梯總寬度的同時,還適當增加疏散樓梯并均勻分散布置,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快的疏散到安全區域。疏散通道和疏散樓梯的寬度按每股人流的寬度0.60m 計算,最少2 股人流,并按0.60m的整數倍增加,避免無效疏散寬度。疏散通道和樓梯均擁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通風效果,便于學生更順暢安全的疏散。疏散指示圖、安全出口標志、疏散通道指示標志、安全警示標志、消防設施標志、安全提示標語等各類標識標志均設置到位。自動報警器、應急廣播、應急照明等設施也按規范布置。各個樓梯均為敞開樓梯,以保證安全疏散時不會有被封閉的隱患。各教室采用內凹設計的外開門,保證門在開啟時不會影響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各種扶手、欄桿、欄板牢固穩定,能夠承受規范要求水平荷載。樓梯臺階設計適宜的寬度、高度、坡度,并能耐磨防滑,轉折平臺適宜放大空間以做緩沖處理。凸入疏散通道的突出物均做導弧和防撞處理。
樓層設計對于建筑物的整體安全性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樓的樓層數量控制在5 層。將較低年級的教室設置在教學樓下部樓層。在給學校的使用建議書中,我們還強調了學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校方應定期進行安全演練來增強師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發生突發情況時的應對和處理能力。除此之外,我們建議校方定期的對各樓層的樓梯、欄桿、臺階進行安全檢查,保證安全性在規定的范圍之內,保障學生的安全。
中小學校園大部分處于城市主要居住區,往往空間局限性較大,教學樓、圖書館、餐廳、宿舍、操場、行政辦公等等,對于這些必須建設內容,如何去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規劃校園內通往不同目的地的行走路線?如何對人員密集型的建筑內學生進行分流?
本項目主體建筑群集中的地塊南側和東側,創造幽靜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室外運動場布置在地塊西北側,室內體育場與室外運動場相互分開又緊密聯系,與整個教學區域分區明顯,對教學區域的干擾最小化;食堂和教師進修樓位于地塊北側,最大限度的減少對教學的影響;小學部和初中部分區明確,獨立出入口方便學生管理;行政辦公樓和合班教室居中布置在兩個教學區中間,使用更為便捷。通過垂直、水平交通樞紐空間的貫穿與轉換來精心安排交通組織,使整個校園生動而有序,使教學區與生活區成為相對獨立又便于聯系的有機空間。在學校的主入口形成一個較大的休閑廣場做為港灣式停靠需求,方便家長接送及社會車輛的正常通行,有效消除交通安全隱患。
在設計中小學建筑時,為了整體的安全性、合理性可以有更大的提高,需要不斷的設計、推翻,再設計、優化,使校園建筑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滿足學校建筑的要求和規范,保證在校師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