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秀玲
(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酒泉 735000)
民俗文化,就是民間風俗,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經過長時間的創造、傳承并指導生活的文化,即我們所說的“風俗習慣”。民俗是我國人類社會幾千年發展進程中的產物,不管是過去野蠻的少數民族部落,還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民俗文化都始終伴隨我們左右,成為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職院校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重任。接下來,談談對民俗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途徑的幾點思考。
我國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發生發展的主要陣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很多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條件惡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并影響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民俗文化的創新和傳承。如,我國藏族地區的服飾文化是典型的民俗文化,大襟、長袖寬腰,女性夏穿無袖長袍、冬穿長袖長袍,內著花紋、多種顏色的襯衣,民族特色非常濃郁。但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這些民俗文化在當地很難實現傳承發展,進而嚴重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現代文化實現快速發展,但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且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受各式各樣文化的影響。如,從舞蹈方面來看,外來的拉丁舞、霹靂舞、街舞等深受人們的喜愛,但這些會嚴重阻礙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播;再如,苗族的蘆笙舞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但西方舞蹈文化的入侵,嚴重影響了蘆笙舞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基于此,我國的這些民俗文化要想不斷滿足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實現創新與傳承,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將優秀的民俗文化藝術與先進的科技進行有效結合,不斷激發民俗文化的內在活力。如此一來,走文化創新之路,從而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來看,中職語文教材中散文篇幅占比較大,基于此,可以適當刪減散文篇幅,增加蘊含民俗文化內容的詩文,借此加強對學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如,《山居秋暝》《長亭送別》《鴻門宴》《過故人莊》《春江花月夜》《雷雨》《竇娥冤》等等經典詩文,都有很強的傳承民俗文化的價值。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民俗文化載體來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精神和物質等方面的民俗文化。但是,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應具體拓展延伸的能力,根據教學實際內容,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進而拓寬學生眼界,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如此還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如,在講解《涼州詞》《春夜洛城聞笛》等課文時,教師可講解“折柳”這一傳統習俗。“柳”與“留”諧音,在古代,人們分別時,多通過折送“楊柳”來表示留念之情、相思之意,所以,古代文人雅士多會利用“楊柳”來表達自己的離別不舍之情。因此,在講解這些課文時,可普及這一民俗文化,讓學生輕松理解的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知識面。再如,在講解《登高》這篇課文時,可介紹重陽登高這一民風民俗。我國古代民間具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名“登高節”,這一民俗起源于東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側重講解登高習俗以及演變歷程,進而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優秀品德。
新形勢下,要想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內容,應注重從以下幾點開展:
不斷提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創新教學方法。如,在講解元宵節這一傳統習俗時,教師可通過“猜燈謎”的游戲來進行。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一些燈謎,自己也準備一些,在課上互相猜,并針對那些正確率最高的學生予以獎勵。在這種游戲教學情境中,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元宵節這一傳統民俗文化,并激發了學生對我國民俗文化的探究興趣與熱情。再如,在介紹“七夕節”這一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采用中西對比的手段。因為“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內涵一致,那么教師就可以把中西這兩種節日放在一起講解,在對比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的異同點,在對比中了解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民風民俗。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為學生準備足夠的課堂時間去說一些愛情詩句,并進行比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了解民俗文化,接受和認同這些民俗文化。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我國民俗文化種類繁多,要想學習民俗文化知識需要學生具備探索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培養探索創新精神。教師可適當增加“民俗文化”知識專題,設置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如此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注重增設民俗文化作文課。中職語文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來增加民俗文化作文課,基于此來提升學生民俗文化自豪感、認同感。在講解完民俗文化有關知識以后,教師可以說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圍繞某一民俗文化來進行寫作。其實,寫作的過程中就是學生學習或復習民俗文化的過程,如此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還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成效顯著。學生在寫作時,遇到了與民俗文化有關的難題,就會通過問老師同學、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來解決,如此還能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職語文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來對課內知識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走出校門針對當地民間藝術活動開展深入的調研,每個小組內部成員明確分工,專人負責收集視頻、圖片資料、名人明星資料,專人負責當地攝像工作,專人負責編寫介紹詞、錄音等工作,專人負責后期剪輯工作,給學生半個月的時間去制作《咱們××真精彩》的當地民俗文化宣傳片,圍繞大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內容,利用視頻、圖片等載體,全面展示當地民間文化取得的顯著成績。并以此展現當地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成效顯著。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共同挑選出一條質量最好的宣傳片贈送給當地的旅游部門。這種拓展延伸活動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生活,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視頻制作、搜集資料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作用明顯。
綜上所述,我國民俗文化繁多,也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關系著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發展。新形勢下,我們應充分發揮好中職院校這一傳承和創新民俗文化的陣地,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從而促進民俗文化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