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瑾
(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上海 201600)
在當今信息時代,工匠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它能提升我們競爭的優勢,讓我們在復雜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基于這樣的情況,在中職教育中展開工匠精神教育是必然選擇。為了保證相應教育的效果,需要將其融入中職不同的學科教學中。 相比較來說,語文教育中包含著更多工匠精神教育的切入點,因此有著更高的探究價值。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對于工匠精神而言,其基本內容涵蓋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四方面。具體有:第一,敬業,即對職業心存敬畏與熱愛,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盡職盡責;第二,精益,即對所有產品、工序等均追求極致的品質;第三,專注,即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第四,創新,即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意識與能力。
現階段,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迅速,對于人才的需求數量與需求質量明顯提升。而作為向社會輸出優質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中職院校為了適應這樣的社會要求,必須要對自身的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在中職教育中,除了要完成學生專業能力、人格素養的培養之外,還要使其樹立起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精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僅僅展開職業精神專題教育是不夠的,必須要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其他學科教育中,即實現學科教育與工匠精神教育的結合。相比于其他學科來說,中職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有關職業精神的素材,為工匠精神教育的落實提供了更多切入點。
1.教學設計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實現工匠精神教育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對語文教材進行仔細解讀,結合工匠精神教育與中職語文教學要求,完成基于工匠精神滲透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例如,在進行《勸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了解學習必須要堅持、積累與專一” 。在該文章中,主要從三個角度對學習這一主題進行了論述,即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與態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使用分段設計的方法,充分展示出工匠精神中敬業、專注、堅持等特點,確保教學的有理有據,調動學生思考與討論的積極性,實現對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2.閱讀講解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來說,其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責任,還需要展開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基于這樣的要求,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此時,可以充分發揮出語文教材中閱讀材料的作用,結合閱讀講解完成工匠精神教育。
例如,在進行《敬業與樂業》單元的閱讀講解中,教師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中。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是從實際生活中收集普通人愛崗敬業的案例,在課堂中進行展示與討論。 教師也需要在課前準備階段收集敬業案例,并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與學生交流感受與體會。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加深了中職語文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程度,提升了學生對相應單元語文閱讀的掌握與理解深度,同時也推動了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增強,為工匠精神教育的落實提供有力支持。
3.課外閱讀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課文教學,應當積極展開課外閱讀教學,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其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崗敬業意識。
例如,在完成《石縫間的生命》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后,可以安排課外閱讀教學課程,組織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理解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精神品質,以及閱讀的主要內容與思想,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中勇往直前,面對艱難與挫折也不退縮。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有關敬業、愛業、創業的文本閱讀,依托對其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夠在完成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同時,完成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的培養,實現工匠精神教育。
例如,在進行《一張診斷書》的教學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醫德”的資料與案例,并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同時,可以使用情景教學、角色互換等方式,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林巧稚大夫(主人公)的醫德。其后,教師需要展開引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精神的重要地位。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職業精神的理解與認識,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后組織學生展開學習心得的寫作,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交流分享。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中職教師應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實踐精神教育。此時,可以多渠道展開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初期,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促使學生感受工匠精神、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等理念的內涵,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帶領學生進入工廠與企業,親身體驗、感受勞動場景,并在參觀后寫出感受,進行交流與分享;邀請愛崗敬業模范、合作企業中的優秀職工進入中職院校進行演講,促使學生對工匠精神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1.引入課前五分鐘演講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在實現該目標的基礎上完成工匠精神教育,中職語文教師可以抽出課前五分鐘時間,組織學生就“工匠精神”的主題展開演講。具體有:安排一到兩名學生在課堂前5—10分鐘進行脫稿演講,要求其在演講前自行收集資料、編寫與背誦演講稿;在完成演講后,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更好地強化了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與理解,還推動了學生聽、說、寫等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增強,提升了中職語文課堂教育的效率與效果。
2.設計合理問題與課后練習。課后作業是中職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也支持著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此時,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涵蓋語文能力訓練與工匠精神培養雙內容的課后練習與問題。例如,在完成《景泰藍的制作》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兩項課后練習:第一,現階段,我國的百年企業數量較少,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的工匠精神內涵是什么?這對你的學習與生活有著什么樣的啟發?請結合《景泰藍的制作》進行思考并回答。第二,以“×××的制作”為題目,依托《景泰藍的制作》一文的寫法與結構,完成作文的撰寫,字數不少于600字。其中,要著重體現出“工匠精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在完成語文能力訓練的基礎上實現工匠精神教育,將“愛崗敬業”植入中職學生的思想中。
3.結合專業特點處理教學內容。在中職院校中,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求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專業的特點確定對語文能力的特殊性要求,并在教學中展開針對性培養。例如,針對文秘、會計等專業的學生,應當重點培養其思維的嚴謹性與書面表達能力;針對學前教育、酒店管理、高鐵乘務等專業的學生,應當重點培養其會話與溝通能力;針對計算機、汽修等專業的學生,應當重點培養其反應與使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個性化的不同崗位能力培養,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教師是教育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其自身素養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 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應重視并發揮出自身的引領與示范作用,推動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重要地位。 此時,需要教師規范自身行為,認真備課、教學,耐心回答學生的多種問題。同時,應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并加深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以此推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極為必要,也有著較高的可行性,值得重點探究與實踐。通過多角度入手融入工匠精神、仔細剖析閱讀中的人物形象、加強語文閱讀實踐教學、著重打造工匠精神特色課堂、發揮教師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實現了中職語文教學與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了中職語文教育的效率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