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偉
鼻竇炎伴鼻息肉是臨床耳鼻喉科多發疾病,臨床上,多用手術徹底治療。因為機體鼻頭具備較為復雜的生理特點及解剖結構,通過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存在嚴重創傷,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高[1]。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鼻內窺鏡技術使用范圍越來越廣,該方法特點較多,包括復發率低、療效顯著、創傷小等[2],深受社會各界關注與認可。基于此,本課題就本院接收的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內窺鏡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120 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均為本院2018 年1~10 月接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60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35 ∶25;年齡21~73 歲,平均年齡(47.52±9.21)歲;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5.16±3.38)年。研究組男女比為34 ∶26;年齡22~71 歲,平均年齡(46.98±9.15)歲;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5.21±2.96)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經CT 掃描及內窺鏡檢查提示鼻竇炎伴鼻息肉者、簽署知情協議書者納入至本次實驗。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鼻腔開放手術治療:術前7 d 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商品名:輔舒良)噴鼻,術前3 d 予以患者糖皮質激素及止血劑,肌內注射,后實施負壓洗鼻,2 次/d。準確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分,充分顯現蝶竇口,然后依次打開后篩竇、前篩竇及額竇口,治療方法以上頜竇根治術為主,術后予以醫用海綿對創面實施填塞止血。術后24 h 內將鼻腔紗條取出,并沖洗術腔。予以抗生素、激素等。
1.2.2 研究組 采用鼻內窺鏡治療:術前3 d 予以患者抗生素靜脈滴注,術前30 min,肌內注射注射用血凝酶(商品名:立芷雪),冠狀位及周圍掃描鼻竇組織,對鼻竇位置的解剖關系、結構及病變狀況進行明確。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以術前檢查結果為依據,開展治療:①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黏膜矯正術治療;②中鼻甲氣化:中鼻道手術;徹底切除中鼻甲外側壁,盡可能的將中鼻甲內側壁保留下來;③鼻腔鼻息肉:全面切除息肉組織,以Messerk-linger 技術為依據,切除鉤突組織及篩泡,將上頜竇全部打開,以臨床表現為依據,明確額竇、篩竇及蝶竇等組織開放面積;④下鼻甲肥大:手術期間,徹底切除鼻甲部位,利用電凝止血,將每個竇口全部打開,并將明膠海綿或者凡士林紗布填塞至手術位置。后徹底檢查視力狀況與咽部出血狀況;如果未出現異常,則完成手術。術后24 h 內將鼻腔紗條取出,并沖洗術腔。予以抗生素、激素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3]依據臨床病癥的改善情況進行判定,臨床病癥包括頭痛、鼻塞、膿涕等。臨床病癥全部消失,經鼻內鏡檢查提示鼻竇口良好開放,鼻竇膿性分泌物全部消失,即顯效;臨床病癥減輕顯著,經鼻內窺鏡檢查提示鼻竇內部部分膿性分泌物,且鼻竇內黏膜厚度略微增加,并伴有肉芽組織,即有效;與上述指標不符,即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中,無效9 例、有效15 例、顯效36 例,總有效率為85.00%;研究組中,無效2 例、有效17 例、顯效41 例,總有效率為96.6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4.904,P<0.05)。
2.2 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6.32±0.49)、(8.76±0.29)d,研究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3.13±0.38)、(5.68±0.63)d。研究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鼻竇炎伴鼻息肉是臨床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是由于局部感染或者部分變態反應造成的[4]。因此,在采取手術治療前大部分先開展藥物治療,以此減輕臨床炎癥反應,以便更好的開展手術,術后予以抗感染藥物,目的是降低感染發生率,該方法可盡可能降低復發率[5]。術前通過CT 掃描,能夠對鼻腔鼻竇組織解剖結構及病變狀況進行有效判定,手術期間準確辨別解剖標志,徹底切除篩竇[6]。手術期間,合理應用鼻內窺鏡有助于治愈率及治療效果的提高。鼻竇炎合并頜竇息肉或者竇篩是臨床鼻息肉常見類型,手術期間,不僅需要徹底切除鼻息肉,同時有助于打開篩泡。若患者存在上頜竇炎,一般切除息肉后便可以自行痊愈,手術期間,盡量保留鼻竇與鼻間的正常黏膜,將上頜竇打開,使鼻腔基本結構、功能保留下來,術后禁止過量擴大骨性,避免影響正常鼻腔功能[7]。相比于傳統開放手術,鼻內窺鏡能夠將圖像清楚的顯示出來,促進手術操作精準度的提高,改善預后效果[8]。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對照組中,無效9 例、有效15 例、顯效36 例,總有效率為85.00%;研究組中,無效2 例、有效17 例、顯效41 例,總有效率為96.6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4.904,P<0.05)。可見,鼻內窺鏡治療方法有助于減輕鼻竇炎伴鼻息肉臨床病癥,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在癥狀消失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方面,對照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6.32±0.49)、(8.76±0.29)d,研究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3.13±0.38)、(5.68±0.63)d。研究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知,通過鼻內窺鏡有助于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促進其日常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之,鼻竇炎伴鼻息肉采用鼻內窺鏡治療方法,在患者臨床病癥減輕的同時,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復健康,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