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商丘 476000)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養殖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目前奶牛群中發病率最高、花費最多、淘汰率最高、損失最嚴重的疾病,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該病所造成的損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死亡及未成年奶牛的淘汰、產奶量下降、牛奶品質低劣、牛奶廢棄、治療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問題。
乳房炎是乳腺的一種炎癥反應,主要是由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誘發因素,如環境因素、飼養管理、奶牛自身解剖和生理、遺傳因素等,Klastrup等估計25%的乳房炎歸咎于環境因素,20%為遺傳因素,50%歸咎于生產管理因素。
奶牛乳房炎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環境因素包括氣候、舍內空氣質量、衛生狀況等。氣候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病的發生,寒冷和溫度的迅速變化會使奶牛處于應激狀態,機體免疫力下降,乳房易受病原菌侵害,發生乳房炎的幾率就會增加;牛舍通風設施不良,糞便清理不及時,舍內潮濕等均造成病原菌生長繁殖,奶牛趴臥后乳房極易被污染而發病。
奶牛乳房炎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有關,產奶量高低是一個遺傳性狀,有報道稱,產奶量較高的奶牛易患乳房炎,并且發病率較高的母牛,其后代往往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此外,牛自身血型因子、體型性狀、乳房結構和形態對乳房炎的抵抗力也有相關性,如盆碗形乳房的發病率低于圓形乳房,乳頭管緊的奶牛發病率低。因此,通過采用與乳房炎遺傳相關性狀的間接選擇進行提高乳房炎抗性的育種,來減少奶牛疾病的發生是可行的。
奶牛飼養管理不善是引起乳房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擠奶技術不熟練,操作不當造成的乳房損傷,或者由硬物、撞傷導致乳房機械性損傷;擠奶前后乳房清洗不干凈或未認真消毒,忽略干奶期的護理和治療;欄舍墊草太少,不干燥且更換不及時,糞便清理不及時,奶牛常臥在濕度較大的地方,極易引起乳房炎;奶牛群乳房炎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與飼料營養單一、成分不均衡有關,如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E、硒、鋅、銅等的缺乏可導致乳房炎發病率大大提高。奶牛日糧中單獨添加或共同使用這些抗氧化性成分,可增強機體對乳房炎的抵抗力。
根據臨床癥狀,可以將奶牛乳房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臨床型乳房炎,根據病程的長短和病情的輕重程度,又可以分為最急性乳房炎、急性乳房炎、亞急性乳房炎、慢性乳房炎;根據炎癥性質又可分為漿液性、纖維蛋白性、卡他性、化膿性和出血性等不同類型的乳房炎。另一類是亞臨床型乳房炎,又被稱為隱性乳房炎,肉眼檢查無臨床癥狀表現。
患病牛多為高產奶牛,突然發病,發展迅速,多以某一乳區發病,乳房腫脹明顯,同時伴有體溫升高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產奶量急劇下降,乳汁呈水樣,觸診乳房質硬,痛覺明顯,需及早治療,死亡率約為10%,愈后奶牛多因乳腺組織受損而被淘汰。
全身癥狀不明顯,病牛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局部乳房腫大,觸診敏感,可觸摸到硬塊,產奶量明顯下降,乳汁常呈黃色或黃白色,內有乳塊。若治療及時,一般預后良好,病程短,痊愈快。
一般發病較緩和,觸診乳房未見紅、腫、熱、痛等發炎癥狀,無全身性臨床癥狀,眼觀乳汁中有凝塊或絮狀物,實驗室檢測發現乳汁pH值偏高,體細胞數增加,氯化物以及纖維物質的含量升高。
常因乳房持續感染,治療不及時轉化而成。病情反復發作,乳腺組織受到長期迫害而呈現漸進性炎癥反應,最終導致泌乳腺泡被大量破壞,牛只乳產量降低。重者觸診乳房內有凝塊,牛乳內有絮狀硬條,乳汁放置一段時間后分層,上層水樣,下層有凝塊,乳汁pH值偏高,最后乳腺慢性萎縮變成瞎乳頭。嚴重時成為膿腫而破潰,這類患病奶牛治療價值不大,易成為牛群中乳房炎的感染源,宜及早淘汰。
對臨床型乳房炎進行診斷和分級。對于一級病例,不建議給予抗生素治療。加強擠奶次數,對患病乳區每天擠奶4~6 次,如果2 d 內無效,再給予抗生素治療。對于二級病例,乳區給予抗生素治療,配伍非甾體類抗炎藥。對于三級病例,乳區給予抗生素治療,靜脈給予敏感的抗生素,配伍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
最急性乳房炎通常由大腸桿菌引起。治療方案:注射催產素,快速擠出感染乳區內的牛奶。選擇敏感的抗生素乳區灌注,聯合靜脈注射,配伍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
亞臨床型乳房炎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泌乳期治療效果不佳,干奶期是預防和治療亞臨床型乳房炎的最佳時期。對患病個體化驗致病菌,隔離患病個體,建議淘汰。優先淘汰多次復發病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乳區壞死病例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亞臨床型乳房炎,乳區灌注治療的同時全身性給予抗生素,可以提高治愈率。
局部給藥主要是通過乳區灌注抗生素進行治療。乳區內給藥的優點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病乳區,只需要較低濃度的抗生素即可在乳腺組織內的牛奶中達到較高的濃度。例如,乳區灌注青霉素G時牛奶中的藥物濃度是全身治療時的100~1 000 倍。其缺點是乳腺組織內分布不均勻,難以達到深層乳腺組織,通過乳頭管注入藥物時可能刺激乳腺組織從而導致感染,可能破壞巨噬細胞對致病菌的吞噬作用。乳區內給藥的抗生素有兩種:快速釋放的抗菌藥物和長期緩慢地釋放的抗菌藥物。前者主要用于泌乳期,治療臨床型乳房炎;后者主要用于泌乳末期和干奶期,用于干奶期乳房炎的預防和治療。
全身給藥包括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全身給藥很難在乳腺組織和牛奶中達到并長時間維持有效的藥物濃度,需要大劑量才能有效,而常規的治療劑量不足以達到療效。大劑量給藥對組織有刺激性和副作用,在牛奶中殘留程度大。
不同泌乳階段的給藥方式不同。泌乳期乳房炎根據癥狀和致病菌種類進行治療,干奶期常選擇乳區內給藥的方式來實現長期防治乳房炎。泌乳末期乳房炎的治療方案:干奶前進行乳房炎檢測,對于以下情況的奶牛必須進行治療:體細胞數>250 000 個/毫升,有臨床型乳房炎癥狀,分離出主要致病菌的奶牛。治療方案:乳區注射抗生素,配合肌肉或靜脈注射;務必在治愈后再干奶。干奶時乳區灌注長效干奶藥。不同癥狀的給藥方式不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化驗的致病菌種類來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以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