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燕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300)
2018 年2 月12 日,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六部門共同制定發布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辦法中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1]有關部門出臺的各項方針政策為職業院校充分開展產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高等職業院校自身的發展定位與產教融合有著密切聯系,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更加需要引進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順應國家深化產教融合的方針政策,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根據服務區域經濟的目標,全面吸納行業企業的優秀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在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深化產教融合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推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高等職業院校深度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想要在與高等教育的競爭中穩步前進,就需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而更好的凸顯自身特色,形成錯位競爭優勢,解決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與人才需求的斷裂問題,培養出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現應用型、技術技能型、軍工特質人才培養,就要不斷提升內涵建設,關鍵是要實現軍工特質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諸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具體涉及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模式、相應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和量化考評等方面。在推進改革的全過程當中,最為重要和急需的途徑就是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全方位推進協同育人。
二是政府、企業和學校持續發展的需求。政府和企業在自身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各類人才具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技術服務和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同時其自身發展包含著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政府和企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3]
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中,應屆畢業生從初次走上工作崗位到適應行業企業需要往往存在一定的過渡期,政府和企業通常會在這一時期負擔相應的個人成長、提升經費;而在學生后期的工作過程當中,企業的工作經歷也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崗位提升和工作變動的資本。基于上述現狀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不僅可以提前培養行業企業切實需求的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且可以使學生對各類企業文化和崗位標準產生初期認知并增強對企業的認同度,[4]實現零距離就業和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銜接。
作為一所有著60 年辦學歷史,以工科裝備制造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專業為主的高職院校,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正在面對、適應、迎接人工智能新時代,對高職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畢業生由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轉變為能夠運用行業智能化生產工具完成交叉領域工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夠通過終身學習不斷提高崗位適應性和創造力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把“專業知識扎實,技術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優良”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特色,堅持“能力為本,學練交替,重在綜合” 的實踐技能教學理念。為適應新業態、新技術、新裝備、新崗位的要求,以服務“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宗旨,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實施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經過充分分析調研,新增交叉學科專業,調整原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新時代、新要求。
在我校以往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企業行業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度有限,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學校和企業雙方在人才培養責任和明確育人雙主體方面的建設有待加強。具體而言,涉及專業(群)總體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運行與評量等方面,在上述方面變革高職院校作為育人單一主體的現狀,增強相關行業企業的參與度,就需要校企雙方積極尋找切實深化產教融合的契合點,實現學科建設與行業發展、課程體系與企業標準、理論實踐教學與工作內容、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等環節的緊密對接。
在我校進行的改革實踐,首先致力于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兼顧提高行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具體實踐當中,以產教融合所鼓勵的“廠中?!薄靶V袕S”為指引,在組織架構上靈活設置,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在教育理念與辦學思路方面,我校廣泛采納企業行業人員意見,對標各類標準;在理論實踐教學內容方面,校企雙方主動協調、積極互動;具體形式上主要采用“訂單”人才培養、“定向”人才培養、“校中廠”或“廠中?!?等方式。綜合上述方面,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兩方面持續推進產教融合。
以我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開設于2001 年,2005 年,該專業被陜西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優秀試點改革專業;2007 年,被批準為陜西省重點專業;2013 年,在學校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 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單位的建設過程中,該專業被確定為重點建設專業;2016 年,該專業申報高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建設專業;2017 年,開展陜西省高職院校一流專業建設。
結合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發展需求和學??傮w規劃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探索了“642”(六環節、四階段、雙創融通)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課程教學四階段打牢專業知識技能基礎,實踐教學六環節強化職業技能與素養,雙創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系統相互融合,雙創能力培養與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相互促進。
“642”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成長的過程性,將個人知識、技能和素質發展的環節進行細分,將理論教學與崗位訓練緊密結合,同時在雙創專門課程以及校外實習當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體會,形成校內外有機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雙線并進的人才培養流程。該流程注重學生從學習普遍性知識向形成個人思考體會的轉化,最終目標是學生個人得到良好成長。在這種循環式上升當中,學生在自我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知識等方面,都會有循序漸進的提升,雙創思維由感性到理性,從而落實“固基礎、重技能、強雙創”人才培養。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托國防職教集團,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兼實習、實訓、培訓、服務等功能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拓展電子信息校企合作研發中心功能,建立健全“校中廠”運行機制;強化微電子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專業建設機制革新,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電子工程學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廣州粵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已投入運行;與杭州朗迅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成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產學研工作站。企業合作方面,與東莞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測等7 家企業就專業共建、校企合作簽署協議。與西安晶捷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西安航天恒星精密機電有限責任公司三方共建訂單班,53名學生入選“504 訂單班”,43 名優秀學員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進入504 研究所工作。
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論研究,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高,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2017 屆學生就業率95.5%,工作職位主要以設備操作、專業技術人員等技術技能型職位為主,就業職位直接面向生產和服務一線。
總之,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職業院校內涵提升的必由之路,其有效途徑應當是通過深度產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期辦學的過程當中,銳意進取,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有一定收效。但隨著產業行業的飛速發展和新技術浪潮的到來,改革工作不能停歇。在學校持續發展當中,勢必加強調研學習,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切實依據產教融合的要求改革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軍工特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