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莉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也正處于最關鍵的時期,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傳承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湘潭市紅色文化對中國先進文化影響深遠,湘潭參與革命人物眾多,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廣大湖湘兒女視死如歸、氣壯山河,譜寫了一部又一部的英雄贊歌。以毛澤東、彭德懷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紅色文化,湘潭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繼承并發揚了紅色文化,我們今天要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通過先輩們的革命事跡,傳承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1)資源豐富、影響深遠。根據調查統計,湘潭市與“紅”有關的資源300 余處。以時間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資源數量有10 多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力軍就是湖湘兒女,保存下來的紅色資源多達200 余處,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紅色資源有80 多處。其中,已經被有關部門確定為革命遺址有103 個,毛澤東故居、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毛澤東廣場、彭德懷故居、彭德懷紀念館、東山書院舊址、滴水洞景區、黃公略故居、陳賡故居、秋瑾故居等紅色景點林立,其中就有3 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國紅色文化的發展中,湘潭紅色文化是源頭和起點,它形成之時就與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實踐緊緊相連,而且,湘潭五千平方公里內將帥云集,革命英雄舉不勝舉。
(2)敢為人先,與時俱進。1925 年6 月,毛澤東在韶山創建了全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別支部,親手點燃了革命的火種,它的成立與發展,使韶山的農民運動有了核心和靈魂,毛澤東在湘潭等處深入農村,進行調研,發表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明了農民問題時決定中國革命全局的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不是照抄照搬外國的做法,而是積極學習各國、各民族的先進成果。
中華民族進入偉大復興的關鍵期,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非常復雜,價值觀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如何使思政課活起來,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1)通過本土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引導教學方向。當前,學生的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90后”和“00 后”的他們,習慣了在網絡上獲取信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接收并傳播了一些不良信息,使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負面的影響,造成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扭曲、個人主義嚴重、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教師的教學主體地位也受到挑戰,課堂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削減了對思政課堂教師的依賴性,教師更重要的任務變成了學生探索知識的引路人和幫助者。
基于這些變化,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就顯得不可替代。進入新時代,青年一代必須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對民族的過去是否了解,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是否認同,都會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夢要實現,青年大學生應主動參與到紅色基因的傳承中來。因此,用好青年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發揮好主陣地作用,將湘潭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到湘潭本土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意義深遠。
(2)通過本土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谙嫣侗就恋募t色文化而設計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創設思政課教學中紅色文化育人的第二課堂,帶領大學生走出學校,開展實地考察、人物訪談、收集資料、成果匯報等方式,可以極大的豐富紅色文化育人方式,培養當代新青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擔當。
生于湘潭的革命前輩和先烈們,都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氣節,為新中國的建立舍生忘死,前仆后繼,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毛澤東一家六位親人為革命獻身,彭德懷二弟和三弟同時遇害,湘鄉還出了“楊門七雄”,這些革命先輩的事跡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思政課教學內容,使思政課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使沉悶的課堂體現出靈魂的觸動。
(3)通過本土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載體。當代青年受到網絡上各種價值觀的沖擊,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以及紅色基因的傳承體現出各種不同的表象,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在學生中表現的非常普遍,對于紅色文化不感興趣,沒有情感的共鳴。同時,由于生活條件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較為順利,使得青年的抗挫折能力明顯下跌,需要正確認識理想和現實的多重關系,需要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而本土紅色文化中這種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堅持真理的求實精神等等,都是我們進行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素材,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對紅色基因有充分的認知,這樣可以強化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從而自覺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
(4)通過本土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校要做好青年一代對紅色基因的傳承,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播。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如此豐富的本土高職院校,更是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并將其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去,融入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去。
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宣傳,立足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題的研討,引導學生不浮于表面,在社會調查中理解革命先輩的精神,認識到無數先烈用自身生命換來的精神財富的價值,引導時代新青年們積極參與到紅色文化的思考和應用中去,使他們確實在具體的實踐中有所感悟、從而認同,最終達到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效果,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質量。
目前全國很多高校都開展了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研究,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思政課教師自身的素質需要提升。很多思政課教師并不是紅色文化研究者,在開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活動時,由于自身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不深,使得很多活動的效果差強人意,沒有辦法進行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浮于表面。
(2)紅色文化的商業化開發高于思政教育的效果。紅色文化的價值在于育人,作為一種社會公共教育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考慮的首要問題應是育人的效果。但是,當前很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在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時,考慮更多的是經濟的效益。思政課教學中要與紅色文化的傳播進行很好的融合,必須對紅色文化中教育的特質進行深入的挖掘,找準教育的契合點,達到育人的效果。
(3)紅色文化的實踐活動過于重視形式,而忽視深入研究。大部分高校在開展關于紅色文化的實踐活動時,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參觀考察,觀看一些影視作品和圖片展覽,但是參觀完后沒有很好的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學生情感的觸動不夠。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社會調研,不能形成對于紅色文化的內心認同,更不可能在生活中開展主動的宣傳。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紅色文化的宣傳,能體現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最鮮明底色。湘潭市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大市,將本土紅色文化融到思政課教學中去,探索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實現途徑,把思政課教學變成真正觸動學生思想的靈魂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