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葉
(武漢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近年來,混合式教學研究嶄露頭角,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不乏開展混合式研究與混合式教學的踐行者。2018 年,吳巖司長提出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的號召,激起了學者們對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研究的激情。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符合“金課”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而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則是結合了線上線下教學手段的多模態化的教學方式。
本研究基于雨課堂(Rain Class)開展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研究。雨課堂功能眾多,涵蓋簽到、PPT 演示、點名、彈幕、師生課堂互動、課堂搶答、評論、知識盲點標記、小組討論(討論區)、發布試卷與PPT 課件、作業布置等。本研究在雨課堂平臺下根據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理論研究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再次檢驗理論研究成果,以期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在內容上達到高階性、挑戰性與創新性,在形式上實現創新性,從而逐步打造大學英語“金課”。
慕課自2008 年提出以來,一直受到國家及各大高校的青睞與支持。目前,我國已出現一大批國家級、省市級、校級在線精品課程,其中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涵蓋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眾多課程。這種結合線上自主學習與課堂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已經得到廣泛支持。高校課堂已經在設備基礎上實現了智能教學,存在實現智慧課堂的可能性。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仍存在較多問題。在教學內容上,所授知識常局限于課本知識,未能及時進行知識的更新與拓展,導致知識面狹窄,缺乏新意;在深度上,大學英語課本知識與中學知識重復率較大。譬如,《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中仍有關于“最難忘的一個經歷”“最難忘的一個人”等話題的作文,此類話題已在小學、中學進行過大量的討論,這不僅缺乏新意,難以引起學生注意,而且缺乏難度,難以激起學生們的挑戰意識和興趣。
2018 年,吳巖司長提出要打造“金課”。“金課”是教師認真備課的課,反之,則為“水課”。本研究以為,“金課”在內容上應提升教學層次,跳出初、高中以識記為主的知識圈,進行深度挖掘,體現大學教育的精準性和深度性,即高階性。此外,引入國內外最新教學內容,突破傳統知識局限,不為教材限,不唯教材論,即為創新性。兼顧高階性與創新性,使得所學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挑戰度,使學生們在理解和運用上感到困難,唯有“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與運用,即“挑戰度”。在教學手段上應實現創新性。結合互聯網技術,運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雨課堂等,實現混合式教學,實現課上、課下學習相輔相成。此外,教師應掌握一定先進的慕課、課微視頻制作與剪輯的方法,做到時俱進,實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即教學手段的創新性。
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研究相對薄弱,其理論知識尚為欠缺,實踐運用尚有不足,因此,繼續開展大量的理論研究,以指引教學實踐,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修正“金課”建設理論。
“混合‘金課’以在線課堂+實體課堂為構架,運用翻轉課堂、mooc, spoc 等線上課堂,實施基于課堂和在線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1]”Michael B. Horn 及Heather Staker[2]在其著作中劃分了四種主要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換模式(rotation)、彈性模式(flex)、菜單模式(a la carte)、增強虛擬模式(enriched virtual)。在大學英語“金課”建設中較易結合與運用的為轉換模式。
轉換模式包含就地轉換、機房轉換、翻轉課堂、個體轉換。[2]轉換模式在四種模式中最為教師喜愛,實施范圍也最為廣泛。這種模式主要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固定的時間安排表或者根據教師的安排在不同科目之間進行轉換,其中至少包含一個在線學習。對于轉換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線開展。在線學習形式可以是小組討論、個人陳述、在線辯論等。
轉換模式在大學英語“金課”建設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目前,雨課堂(Rain Class)可實現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轉換要求。在大學英語課程設計過程中,課前背景知識可由教師發布到雨課堂,指定學生按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小組匯報或展示,最后由教師針對學生討論情況可進行適當指導。線上課前預習后轉換至線下課堂授課模式。基于前期知識背景,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直接進入深度高、難度大的理解性、探討性與辯論性的學習環節,而不再限于識記性、定義性知識。從而實現課堂內容達到“金課”的高階性標準。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仍可根據學習內容增設課堂搶答(可匿名或不匿名,不匿名則可查看每位學生的回答狀況)或其他答題環節,讓學生在開口的同時動腦思考、動手做題,在搶答環節也刺激學習氛圍。搶答環節學生可直接利用手機完成。此外,在課堂學習期間,針對知識盲點,學生可利用手機點擊并進行咨詢,同時也可以通過彈幕的方式提出相關問題。課程結束之后,則再一次進行轉換,由教師安排學生開展課后線上/線下復習。課后線下學習過程中,學生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進行線上同步學習。
轉換模式對于目前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建設存在較大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其線上學習操作流程簡單,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均易于上手;功能齊全,易于開展不同形式的線上學習。此外,轉換模式下的翻轉課堂也利于刺激學生學習興趣、調節課堂學習氛圍。轉換模式下的線上學習軟件可根據院校、教師、學生特點選擇,如UMU、超星、WeChat、Rain Class、請答到等。
教育的中心與主角是學生,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的核心重點仍也學生。“高校教育主體的‘金課’建設在課堂上要著重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理念”。[3]因此,在大學英語“金課” 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改變學生學習意識,轉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學習,從主觀意識上進行突破,為“金課”建設打下基礎。
教師可通過面對面溝通、問卷調查、線上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針對學生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生多加鼓勵,讓學生明白語言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唯有堅持才能實現質的飛躍。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可增加多形式的獎勵,比如對于回答問題的同學可以累積加分以提高平時成績,對于自愿做課堂展示的同學獎勵本子、鋼筆等,通過不同的方式刺激學生學習欲望,從而逐步改變學習被動局面。對于基礎較好、英語學習興趣教濃的同學則鼓勵積極參加大學生英語比賽、英語類翻譯大賽、寫作、演講大賽等,通過比賽加強對外界英語學習狀況的了解、對比發現自身不足之處、提升自身水平與能力。此外,在“金課”建設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金課”建設的學習實踐中”。[3]
混合式大學英語“金課”建設同樣也離不開教師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大學英語授課教師應多參加教育教學類高水平論壇,了解大學英語建設前沿動態,運用最新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教師還應積極參加外語教學競賽,譬如外研社開展的高校教師競賽、高等教育協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下的微課比賽。以賽促進,以賽補短。此外,在院校內可開展“金課”建設研討與座談會。對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可分享教學心得與技巧,對于使用新興互聯網技術的教師則可分享如何操作具體的教學軟件。“互聯網+” 背景下在線學習與授課平臺與APP眾多,要恰當的選擇適合自我接受能力及學生水平的平臺。
在前期理論學習的指導下,教師應進入認真備課的環節。“金課”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因此,教師應豐富、完善課程設計,對于不同課程環節開展形式多樣的設計。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多面臨大班授課困境,課程開展較困難,對教師備課要求較高。針對導入環節,面臨討論發言不積極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可適當增加答題參考視角,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在單詞學習過程中,不應限于傳統的詞匯講解,而應該增設單詞游戲。譬如“球球單詞游戲”,游戲規則為:將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人數大約分為2-6 組),并規定為2-3 個回合的競爭后角逐出冠軍小組。游戲開始:A、B 組進行PK,首先將吹好的氣球拋擲空中,比賽開始。A 組同學隨機抽取英文/中文詞匯并立即報出該詞,B 組同學需立即說出相應的中文/英文,答對者方可拍擊氣球,如此循環以保持氣球不掉至地面。氣球掉至地面則游戲結束;如一直未掉入地面,則2 分鐘后自動結束游戲。第一回合中,所有小組均可同時進行,由學生監督員計數即可。游戲結束后,回答單詞量多者勝出,并進入下一回合角逐。最終角逐出冠軍小組,并由教師分享禮物(如糖果、本子、筆等)。對于課文設計,則可設計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答題。如此,線下學習的氛圍與質量都將向“金課”的標準靠攏。
大學英語課程“金課”建設迫在眉睫,亟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基于慕課平臺、雨課堂等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英語建設中將起到重要作用。大學英語“金課”建設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配合,需要教師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并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學術研討與教學競賽、加倍認真備課、豐富課程設計內容,從而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逐步完成大學英語“金課”建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