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朋詩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0)
我國非常重視鄉村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戰略總體包括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內容,報告認為,在這“五個振興”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要振興鄉村文化,首先要對包含傳統價值的村規民約進行完善與發展。
所謂村規民約,是指村民集體商討約定而成的規章制度,即村民根據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并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按照村民的集體意愿,制定符合本村發展的條約。其中,“村規”是由一定的組織和村民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規則,而“民約”則是村民為特定事項達成的某種約定。村規民約大多是以書面契約形式制定而成,也有一些口耳相傳的非成文約定,具有“民間性”“鄉土性”“自治性”等特點。村規民約一直是農村維系社會秩序的最基本規范,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村民的民主自治,打破家族宗教勢力和階級限制,培育村民法治觀念,傳承文化,推動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時代價值。
目前,很多地方的村規民約還存在不完善、不規范、不科學等諸多不足與問題,有些村規民約對村民已不具有足夠可靠的約束力,而且嚴重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現代化的轉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村規民約制定的主體缺乏廣泛性。既然是村規民約,制定的主體必然是村民。制定村規民約的時候,有關領導必須要廣泛發動群眾來參加村民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方能有效。然而,有些村在制定村規民約的過程中沒有廣泛發動群眾,相當多的村規民約是由鄉鎮或縣區政府相關部門統一制定的,無法體現村民的集體意志和利益。由于缺乏群眾基礎,制定出來的村規民約自然得不到廣大村民的普遍認同和自覺執行,嚴重削弱了村規民約的有效性。一些鄉鎮或縣區政府沒有考慮到各村的實際情況,完全照抄上級黨委和政府下發的相關文件或者依樣畫葫蘆復制別的地方的村規民約制定出本地方村規民約,使村規民約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由于缺乏主體性和針對性,村規民約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形同虛設,難以貫徹落實。
(2)村規民約的內容缺乏規范性。村規民約內容十分龐雜,幾乎涵蓋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如生兒育女、老人的贍養、人情往來、農業耕種、家庭鄰里關系、傳統節日慶典、醫療教育等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諸多民生問題。
縱觀全國各地的村規民約,大多數村規民約內容較為單一,沒有形成一部規范的體系。有些村規民約只關注眼前之事,少有長遠的考慮。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村規民約也理應要與時俱進,應結合傳統風俗和本村實際情況進行及時的修改,以便更好地適應新時期農村的治理需要。遺憾的是,現存的村規民約很少能及時更新內容的。有的村規民約中的某些規定,與新時期的風尚不僅不相符,甚至違背法律;有的村規民約中規定,通過本村村道的過往車輛一律征收過路費,這種收費是不合理的,也是違法。
(3)村規民約的執行缺乏權威性。村規民約既然是一種公約,對村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約束力,只有做到執“約”公平、公正、公開,村規民約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然而,在一些鄉村卻出現了有“約”不依,執“約”不嚴,執“約”不公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村規民約的“權威性”。
按理說,村規民約面前人人平等,但有些村干部由于官僚主義嚴重,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淡薄,在對違約行為進行處罰時,隨意性大,因人而異,時重時輕,導致村規民約施行結果極不公平,損壞了公信力,不能令群眾心悅誠服;有些村干部甚至以權謀私,經常違反村規民約,個人形象大打折扣,引起群眾不滿,嚴重影響了村規民約的貫徹落實;有些干部溝通協調能力不高,又缺乏耐心,只是“機械”執法,事件雖然得到了處理,但村民對處理結果往往不滿意。
新時代的中國農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農村治理現代化,農村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村規民約的現代轉型。推動村規民約向現代化轉化,必須要正視問題,除弊興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實現人的現代化、內容的現代化、程序的現代化。
村規民約要走向現代化,首先作為主體的人要走向現代化。村規民約的現代轉化,需要一批德才兼備的農村干部帶頭和引領,加強農村干部隊伍的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才能為村規民約現代轉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才能為村規民約現代轉化提供組織基礎和政治保證。
首先,要完善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通過選舉,選出德才兼備、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農村干部。并定期組織農村干部進行培訓,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學習法律知識,尤其要學習民法、憲法、土地管理法、村委會組織法、婚姻法等日常生活中常用法律知識,逐漸培養干部利用村規民約及時處理矛盾的觀念和本領,學會與村民協商、對話、溝通、調解等技巧。鄉鎮政府要對村干部的學習做好監督檢查,做到以考促學,真正提高村干部依法執“約”能力,樹立農村干部的民主意識、法治、服務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
其次,通過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村民是村規民約建設的主體,村民素質直接關系到村規民約現代轉化的效果。很多地方的農村各方面之所以相對滯后,村規民約之所以難以貫徹落實,很大程度上都與當地農民綜合素質偏低有關。要加強農村現代媒體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微信等多元化渠道,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村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村規民約,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先進典型、道德模范的引領作用,培育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以及良好的道德風尚。有條件的鄉村可以組織村民到外地學習考察,開闊視野,刷新觀念。
制定村規民約的目標無非是想實現農村的善治,只有“良約”,才能做到“善治”,所以,“良約”是“善治”的前提。如果村規民約與時俱進,充滿正能量,那就是“良約”;如果村規民約不能反映農村發展規律和村民集體意志,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與法律法規相抵觸,那就不是“良約”,甚至還可能是“惡約”,“惡約”不僅不能讓村風風清氣正,反而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
村規民約內容的現代化要求村規民約應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向規范化、法治化轉變,拋棄過時的、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價值觀,接受新時代核心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行為規范。制定出來的村規民約可用拉橫幅、出墻報等方式進行廣泛的宣傳,從而對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國政府對“村民自治章程”作出了嚴格規定,為村規民約的程序規范提化供了科學依據。村規民約的程序一般有三個環節:村規民約的制定、村規民約的實施、村規民約的監督。村規民約的現代轉化是一個過程,在整個村規民約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都應體現法律的最新要求以及最新的時代精神,做到合法合理合情,防止出現權力的專斷和恣意現象。
完善每個環節的相關工作,確保村規民約公平公正公開地運行。無論是制定還是修訂村規民約,都應該加強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建立村規民約的事先合法性審查機制;在村規民約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完善運行機制,定期檢查,做好效果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確?;鶎幼灾畏较蛘_;健全監督保障機制,鼓勵廣大村民及駐村法律顧問對村規民約的遵守和執行進行長期性的監督,維護村民權利。
“鄉村禮俗重建的路徑,就長遠而言,在觀念層面上,有賴于社會健全的現代化理念的生長生成,鄉村社會合理想象的重新激活及其在現代化理念中的合理序位;在實際層面,則有賴于鄉村社會的整體建設,尤其是和諧社會鄉村人文生態的建設。”[1]鄉村文化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構建良好的鄉村人文生態環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離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村規民約的現代轉化將會是一句空話。
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該擴大投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建設,力爭每個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動室,如農家書屋、圖書室、閱報室、棋牌室、公共健身跳舞場地、老年活動中心以及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設施等,確保農民的文化活動有場所有器材。
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目前,與較快提高的物質生活質量相比,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滯后,有組織、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少之又少。上級文化部門應該增加對農村的文化供給,采取“送戲下鄉”的方式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如可以挑選些時下流行的或有文化教育意義的影片或戲曲到鄉村進行文藝匯演、露天電影,與讓人們在觀看的同時,還能夠從中體會到其中的真善美。另外,要健全鄉村文化組織機構,建立鄉村文化娛樂團或鄉村文化娛樂中心,加強鄉村文藝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創作水平、編導水平、演出水平、管理水平,形成能引導和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文化骨干隊伍,利用空閑時節組織農民舉辦農民喜歡的文藝活動,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激活特色內涵,彰顯文化元素?!笆锊煌L,百里不同俗”,文化是最富有個性和差異特征的,不同鄉村其文化特點都會有所不同,每個地方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村的特色文化符號、生態特色內涵,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文化氛圍文化環境,為村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