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溫州 325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它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溫州蓮花是浙江的民間曲藝形式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及文化藝術價值。溫州蓮花在其淵源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形成了富有地區地方獨特性的說唱藝術,并從古代曲藝演變成現代曲藝,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具有明顯的溫州地域性、民俗性、獨特性和人民性。溫州蓮花是由溫州道情演變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浙江的主要曲種之一。流傳于溫州市(包括所轄各縣)以及臺州、麗水的部分地區。現已瀕臨失傳。值得慶幸的是溫州蓮花于2019 年先后取得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浙江省文化廳還將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向中國文化部申報。對這門優秀的民間曲藝,有關部門也采取了搶救保護措施。
溫州蓮花在溫州地方曲藝中的藝術影響僅次與溫州鼓詞,曾經幾度輝煌。就新中國成立以后而言,值得一提的有: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永嘉籍溫州蓮花藝人朱翠月夫婦倆,既繼承了道情的傳統藝術,又不斷吸收其他藝術養分,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豐富了溫州蓮花的唱腔藝術。1958 年,溫州市區蓮花藝人陳春華、戴春蘭師徒演唱的《高機賣綃》參加了全國曲藝會演,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七十年代末,甌海藤橋曲藝隊蓮花組一行數人,師從陳春華,并以口傳—錄音—文字記錄整理的方式,從陳老師處學得《高機與吳三春》《黃三裊與林定郎》等溫州蓮花獨有的傳統曲目,還在陳老師的唱腔音樂、伴奏形式和演唱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對溫州蓮花的唱腔、前奏音樂加以豐富和設計,配以小型樂隊伴奏,使該蓮花組在溫州城鄉各地的演唱大受群眾歡迎,甚至出現了排隊買票聽蓮花的欣喜場面。與此同時,還有樂清的青年蓮花藝人史蘭飛、林小玲也名聲鵲起。那時的溫州蓮花可謂紅極五縣。但是,近幾年來,由于溫州鼓詞書目的VCD光盤大量現市,人們足不出戶便能欣賞溫州地方曲藝;贊頌陳十四娘娘除妖滅怪的溫州“大詞”以其特有的神奇魅力風行城鄉各地等原因,溫州蓮花也跟溫州鼓詞中的“平詞”一樣,民間對其需求量越來越少,溫州蓮花的演出市場也每況愈下,蓮花藝人所剩無幾。長此下去,溫州蓮花將走向銷聲匿跡的邊緣。
本次調研主要圍繞溫州市鹿城區各社區、溫州市道德館、溫州市非遺文化館等地就“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蓮花”開展調查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473 份,其中,實地走訪線下問卷共126 份,新媒體線上問卷共347 份。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廣大群眾對于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觸程度和對“溫州蓮花”的了解程度。
為保證問卷的科學性、有效性,在調研對象的男女性別、年齡層次進行了一定的控制。其中男性占45.67%,女性占54.33%。而在調研的實際情況中,因為受到交際圈年齡、調查接受程度、街頭文化水平差異、填寫心態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導致調研對象各年齡層的分布不勻:18 歲以下占21.78%,18~30 歲占56.24%,30~40 歲占15.01,40 歲以上占6.98%。其中,年輕群體占據了大多數,因此,本次調研的分析也將年齡在18~30 左右的年輕人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
通過調研發現,有61.1%的市民表示沒有去過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31.92%的市民表示去過1—2 次,6.98%的市民表示去過多次。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也有大部分市民表示沒有聽說過有這個展館,也有部分去過的市民表示它的地理位置設置的不是很好、比較偏僻,而且展館較小,做的不是很好。
通過這些數據和實際的反映情況來看,雖然溫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較好,但是并沒有做好展館的宣傳和布置,大部分市民難以通過參觀展館的了解到溫州蓮花等溫州非遺項目。
通過調研發現,極少數群眾對溫州非物質文化戲曲藝術形式比較了解、完全了解。但是相對于甌劇,聽過溫州蓮花的群眾很少,有66.17%的群眾沒有聽說過溫州蓮花;有59.2%的群眾對甌劇有一點了解,而只有27.91%的群眾對溫州蓮花有一點了解。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相對于同是溫州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甌劇來說,溫州蓮花的知名度太小、宣傳力度太小,振興溫州蓮花戲曲勢在必行。
在對“你是否愿意了解溫州蓮花或者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調研結果中,有5.92%的群眾表示“不愿意”了解溫州蓮花或者其他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有57.72%的群眾表示“愿意,但不想花太多時間”,有30.66%的群眾表示“非常愿意”。這說明約有88%的群眾是愿意接受溫州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蓮花戲曲的,說明大部分群眾是因為非遺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渠道不廣導致不了解溫州蓮花的。
(1)溫州蓮花傳承者。溫州蓮花現狀不容樂觀,曲藝較少、傳承瀕危,僅靠老一輩蓮花藝人的力量難以將溫州蓮花繼續發揚下去。希望溫州蓮花的傳承人們能夠不忘初心,堅守“匠心”,在危機關頭挺身而出,組織更多場演出,讓大家了解到溫州蓮花這一樣溫州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并培養更多的優秀接班人和蓮花傳承者,振興溫州蓮花戲曲。除此之外,應在原有曲目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改革,推陳出新,將傳統戲曲與時代特色、時代精神相結合,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學習溫州蓮花。
(2)網絡新聞媒體。廣大新聞媒體應加大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尤其是像溫州蓮花這樣的瀕危曲種,加大挖掘、保護力度,對現有曲目、唱腔進行完整記錄,以新媒體渠道讓更多群眾了解到溫州蓮花。希望有更多的電視臺等媒體對溫州蓮花——溫州獨有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進行關注、挖掘、保護、宣傳,讓更對的人了解到它的存在和其特色。
(3)非遺工作者。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溫州人民在歷史長河當中形成的文化瑰寶,非遺文化工作者們在數十年以來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來繼續挖掘、保護、傳承、發揚、開發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廣大市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文化寶藏,希望溫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們能繼續堅守初心,牢記“發揚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與相關部門對接,通過更多的渠道宣傳溫州蓮花戲曲,并將其以文字、樂譜、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號召更多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群體學習和保護溫州蓮花。
(4)廣大群眾。對于廣大群眾,應積極參與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向周邊的人們宣傳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合有關部門展開相關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參與學習,爭做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創新者,將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還有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工作者在為溫州的非遺文化事業而默默付出著,他們也在保護、挖掘不少像溫州蓮花這樣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們去了解溫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傳承我們的經典文化,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