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終止妊娠為胎兒不健康或產婦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所引發的常見問題。早期可通過藥物流產或者人工流產,但對于妊娠9~12 周孕婦,由于妊娠周數較大因此終止妊娠時較為困難。此時胎兒已經形成骨骼,極易引發子宮穿孔和出血等問題。傳統干預多為鉗刮干預,但此種治療方式有侵襲性,且有感染風險,因此選取有效、安全治療方式對提升患者身體健康十分重要。有學者提出采用卡孕栓干預,此種干預方式主要為采用藥物促使宮縮實現終止妊娠,有安全有效的特點,同時也可有效降低孕婦不良狀況[1]。為提升孕婦妊娠終止效果,現選取本院9~12 周孕婦為研究對象,分析引流藥物和卡孕栓兩種不同干預方式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66例妊娠9~12 周孕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孕婦身體健康;②B 超檢查時確診為宮內妊娠;③孕囊直徑6~20 cm;④孕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肝臟疾病患者;②宮內放置節育器患者;③孕婦有米非司酮或卡孕栓過敏患者;④抗拒終止妊娠患者。將孕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年齡19~39 歲;孕周9~12 周,平均孕周(10±1)周;孕次1~4 次,平均孕次(1.60±0.90)次。觀察組年齡18~38 歲;孕周9~12 周,平均孕周(10±1)周;孕次1~3 次,平均孕次(1.56±0.50)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孕婦干預前均進行心電圖、B 超和肝腎功能檢查,確保孕婦身體狀況良好,可接受治療。對照組孕婦采用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療,口服米非司酮(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33),25 mg/次,早晚各1 次,共口服3 d。于第4 天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68),0.6 mg/次。分析患兒宮縮狀況,當孕婦依然并未出現宮縮或流產時則需采用其他方式引流。觀察組孕婦采用卡孕栓治療,連續服用米非司酮,25 mg/次,早晚各1 次,共口服3 d,服用總量控制為150 mg。服用前后2 h 確保空腹,于第4 天在患者后穹隆位置放置卡孕栓1 mg,患者臥床休息。依據孕婦宮縮強度、持續時間,間隔4 h 后重新放置卡孕栓(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00006),直至妊娠物排出之后停止用藥,一般不超過3 次。治療過程中注意,卡孕栓為前列腺素F(PGF)2a 類藥物,此種藥物可嚴重影響消化道平滑肌,進而引發痙攣。為有效避免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在放置卡孕栓前,需有效控制患者用藥劑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孕婦治療效果、出血量、治療至分娩時間、疼痛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完全流產:通過治療胚胎自然排出,且排出完整;不完全流產:妊娠物并未完全排出,需將殘余物質清宮;失敗:通過治療72 h 內妊娠物并未完全排出。流產成功率=(完全流產+不完全流產)/總例數×100%。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孕婦疼痛程度,總分10 分,0 分為無痛感,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嘔吐、腹瀉及下腹疼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中完全流產15例(45.45%)、不完全流產12例(36.36%)、失敗6例(18.18%)、流產成功27例(81.82%);觀察組中完全流產24例(72.73%)、不完全流產8例(24.24%)、失敗1例(3.03%)、流產成功32例(96.97%)。觀察組患者流產成功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95,P<0.05)。
2.2 兩組孕婦出血量、治療至分娩時間以及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孕婦出血量(62.58±14.08)ml、治療至分娩時間(9.86±4.25)h 均優于對照組的(124.36±15.27)ml、(40.35±5.39)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87、25.517,P<0.05)。觀察組孕婦疼痛評分(4.84±0.61)分與對照組的(5.15±1.50)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00,P>0.05)。
2.3 兩組孕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嘔吐4例、腹痛腹瀉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觀察組發生嘔吐2例、腹痛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1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2.12%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P<0.05)。
隨著未婚同居行為提升,妊娠終止人數也呈逐步提升趨勢。9~12 周妊娠終止雖然也為常見問題,但由于自身特殊性治療較為復雜。傳統干預方式多為鉗刮術,有風險高和并發癥多的問題。且由于子宮頸主要由平滑肌、血管和彈力纖維組成,因此有感覺神經豐富的特點。傳統手術時需進行吸引、牽拉,因此對宮頸可造成局部刺激,且對敏感患者會引發迷走神經興奮性反射,繼而造成冠狀血管痙攣,心慌胸悶,心律不齊,甚至暈厥等問題。由于宮頸并未充分擴張,因此胚胎組織不易吸出,術中也會引發出血量過多或手術時間過長的問題。為減少此種問題,便需選取有效干預方式。
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主要為聯合兩種藥物治療,對于9~12 周孕婦,其他手術方式風險較高。因此對照組聯合米索前列醇和米非司酮進行治療,雖然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兩種藥物均以加速膜退化進行治療,為藥效簡單疊加因此作用效果有限,多數患者并未有效流產。觀察組主要為兩種不同作用方式藥物治療,治療屬于非干擾性誘導流產。有學者提出此種流產方式成功率最高可達100%,即便患者出現不完全流產,需進行清宮治療時無需進行子宮擴張,因此可有效降低手術難度,降低患者疼痛,控制其他不良反應率[2]。
9~12 周妊娠主要特點為較大周數妊娠,此時宮頸成熟度較高,因此流產較為困難。本次研究患者首先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此種藥物為孕酮拮抗劑,可通過和內源性孕酮相互競爭結合受體,進而引發脫膜退化、剝落。此種藥物可有效影響前列腺素代謝,繼而提升子宮局部前列腺水平,使得患者宮縮流產。且此種藥物也可使得宮腔膠原纖維有效降解、溶解,繼而使得宮頸軟化擴張。當宮頸纖維組織軟化后,可降低膠原蛋白,促進宮縮。由于可有效縮短產程,因此為現階段促使宮頸成熟的重要物質。卡孕栓自身作用機制為,于陰道后穹窿位置放置卡孕栓,但由于黏膜吸收較快且不好保存,因此在采用此種藥物之前叮囑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未流產時再為患者放置卡孕栓,通過此種方式有效促使患者流產。
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流產成功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95,P<0.05)。分析可知,在本次研究可知聯合米非司酮、卡孕栓兩種藥物治療時由于縮宮效果更為顯著,且治療效果更好,因此患者流產成功率得以顯著提升。有分析認為,予以卡孕栓干預時對提升干預效果有重要幫助,和本次研究結果一致[2]。對比兩種干預方式患者出血量等指標變化時發現,觀察組孕婦出血量、治療至分娩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87、25.517,P<0.05)。分析可知,對照組患者出血更多,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至患者出現宮縮反應,可知藥物也有起效快的特點,因此治療起效時間更短。有研究認為采用卡孕栓進行治療時,由于為藥物治療因此患者并未出現嚴重出血,同時起效時間更短,研究結果和本研究一致[3]。同時對比兩種治療方式下患者疼痛評分時發現,兩組患者均為出現嚴重疼痛,觀察組孕婦疼痛評分(4.84±0.61)分與對照組的(5.15±1.50)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00,P>0.05)。因此可知,兩種治療方式下均未對患者產生疼痛刺激,整體治療過程平穩有效。分析兩種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不良反應率時,發現觀察組患者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狀況較多主要原因為患者不全流產需進行手術干預,因此下腹疼痛狀況更多。雖然藥物治療時自身有多種不良反應,但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各種不良反應較少。主要原因為在用藥時劑量得到控制,同時患者在治療前即進行不良狀況教育,因此有輕微癥狀時即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雖然患者各種不良反應較少,但在進行藥物治療時依然需對癥治療,分析患者臨床癥狀。當患者服用藥物后續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藥物副作用,主要分析患者排出物和出血量。當懷疑患者為不完全流產且出血量較多時即需進行B 超檢查,通過此種方式觀察宮內是否出現殘留物,有殘留物立即進行清宮治療[4-6]。
綜上所述,為妊娠9~12 周孕婦進行終止妊娠時卡孕栓有流產率高和出血量少、治療致分娩時間短,以及并發癥率低等優勢,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