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煌
對于急危重癥患者在入院前需進行急救護理,在患者發病初期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為院內治療爭取時間和條件,從而有效降低傷殘率與病死率。急救時需判斷患者意識狀態,保障呼吸道通暢是必要條件,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從而減輕痛苦[1]。但院前急救具有社會性及隨機性特點,病情較為多樣化,發生時間、地點未知,且患者急性發作時需緊急處理,此外患者及家屬等在現場的心理情緒多較急躁等,多種因素導致院前急救具有艱難性,因此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方式至關重要[2,3]。本研究旨在探討胸痛腦卒中院前一體化救治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1 月本院急診科30 例胸痛患者和30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胸痛患者中均為首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者;排除既往有介入史者,排除院前死亡者、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3~75 歲,平均年齡(51.36±14.12)歲;發病至120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電話時間為5~40 min,平均(15.12±11.25)min。腦卒中患者中排除院前死亡者,排除嚴重并發癥者;其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54.61±13.45)歲;發病至120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電話時間為5~35 min,平均(14.25±10.22)min;其中缺血性腦卒中18 例,出血性腦卒中12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行院前一體化救治模式,具體如下。
1.2.1 胸痛 ①救治模式架構:依據120 急救車、院內視頻監控等信息系統可及時了解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同步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相關科室的工作共同開展。相關轉運醫生和護士需經過專業培訓,了解嚴重胸痛疾病知識(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具備術前相關知識。②院前急救:120 出診醫生達到現場后需建立人工通道,給予吸氧治療;同時與胸痛中心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完成18 導聯心電圖檢查,并上傳相關數據,為具體治療提供相關資料;③轉運:院內胸痛中心人員需要全程監測視頻,與出診醫生及護士進行溝通,了解心電監護信息;隨行人員需填寫患者基本信息,便于院內醫生進行接收;若考慮急性心肌梗死,在胸痛中心醫生指導下現場服用相關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鈣等)治療,并確定相關治療方案。④院內救治:患者到達院內后開啟綠色通道,在5 min 內準備好床位,立即安排胸痛冠心病驗血(心肌酶譜等),并聯系心血管醫生安排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同時院內外醫生進行相關資料對接。患者在治療后需進行24 h 密切監測,若出現異常及時進行有效干預。
1.2.2 腦卒中 ①救治模式架構:建立院內卒中中心直接指導一體化救治模式,相關急救醫護人員需經過專業培訓,了解卒中基本救治知識,司機了解最短駕駛路線等。②急救過程:a.指導:醫院急診中心接到求救電話后在3 min 內出車,并與現場人員保持溝通,指導其做一些簡單的急救處理,如昏迷患者平臥位,切勿拉扯、頻繁移動患者;幫助患者排出口腔分泌物預防誤吸或窒息,解開領帶、紐扣等;若患者清醒,安撫其情緒;b.具體流程:出診醫生到達現場后,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初步判斷,對病情進行評估,并做出準確及時的處理。如出現呼吸、心跳驟停,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腦卒中中心值班人員指示出診醫生做好術前檢查,采集血標本、測血糖,建立靜脈通路,進行持續心電監護,給予低流量吸氧治療,氧飽和度需>94%等;同時與卒中小組人員進行溝通,告知患者病情程度、提供相關資料;出診醫生告知家屬卒中基本知識、治療方式,并填寫相關表單。③治療:卒中中心根據視頻監控全程追蹤、記錄患者具體情況,在接到急救電話后就立即啟動卒中急救流程;當患者達到醫院后,立即開啟綠色通道,與卒中中心人員進行相關交接,在5 min 內準備好床位,安排CT 檢查后進行溶栓或介入治療,再次告知家屬相關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在治療后,需全程關注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病情變化,護理人員需及時向醫生進行相關病情匯報,若出現異常及時進行有效干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腦卒中、胸痛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及預后情況。其中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采用NIHSS 進行評價,NIHSS 總分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缺損越嚴重。胸痛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該問卷Cronbach’sα 系數為0.86,重測效度為0.88)進行評定,包括急救時間、急救措施、治療方式等內容,總分100 分,評分>80 分即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及預后情況 腦卒中患者診斷時間為(8.12±2.25)min;手術持續時間為(97.12±10.58)min;治療后出現2 例(6.67%)致殘,無死亡。患者治療后NIHSS 為(3.12±1.05)分,低于入院前的(16.15±3.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723,P=0.000<0.05)。
2.2 胸痛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及預后情況 胸痛患者診斷時間為(5.12±2.25)min;導管室與病區交接時間為(6.12±3.11)min;治療后無死亡;患者的滿意度為93.33%(28/30)。
目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救治路徑仍存在明顯不足,如:救治時間延誤較長;診斷流程不規范;大部分治療時未根據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且部分高危患者未接受介入治療;臨床預后較差,患者心力衰竭發生率較高[4,5]。據統計,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70%~80%,而缺血性腦卒中一般在發病4.5 h 內需按照適應證與禁忌證嚴格篩選后盡快給予溶栓治療,對于發病時間4.5~6.0 h 內可考慮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但院前延誤常導致患者無法在時間窗內開展溶栓治療[6,7],因此開展有效的急救模式對患者的治療方式選擇,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
院外急救原則是使患者脫離危險區,先救命后治病,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生命,同時在途中進行監護并做好記錄,便于院內進行相關救治[8]。急診醫療體系的建立主要采用院前一體化救治模式,可有效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9]。一體化救治模式主要包括:①多個學科組合作與分工:在整個急救中,包括急救科、胸痛腦卒中中心、放射科、影像科、檢驗科等,各科室相關人員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將急救工作流程規范化。出診醫生及相關護士人員與報警人員進行聯系,了解基本情況,指導相關急救知識,到達后根據病情進行相關急救,在運轉過程中與院內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在其指導下進行相關術前檢查及治療;胸痛腦卒中中心救治人員在接到報警電話后開展相關救治流程,通過視頻監控了解基本情況,指導出診醫生開展相關術前救治,并立即做好相關系統工作;②技能培訓:培訓對象主要包括院前急救人員及相關科室的護理人員,對急救護士進行專業的疾病知識、救治措施指導;護理人員需進行相關考核,熟悉救治過程;③優化急救流程:轉運途中通過視頻監控患者病情,進行相關的術前檢查與治療,根據心電圖等相關資料在患者到達醫院后無縫對接,胸痛冠心病患者立即驗血,心血管醫生安排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腦卒中患者安排CT 檢查后溶栓或介入治療;④明確責任:各科各部門需明確各自責任,需定人、定時、定崗、定位的完成急救,在整個救治過程中發揮團隊精神,縮短救治時間;⑤規范流程:所有人員需熟悉整個流程的工作,救治過程無縫對接,所有人員需進行定期考核,進一步完善救治流程。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診斷時間為(8.12±2.25)min;手術持續時間為(97.12±10.58)min;治療后出現2 例(6.67%)致殘,無死亡;患者治療后NIHSS 為(3.12±1.05)分,低于入院前的(16.15±3.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723,P=0.000<0.05)。胸痛患者診斷時間為(5.12±2.25)min;導管室與病區交接時間為(6.12±3.11)min;治療后無死亡;患者的滿意度為93.33%(28/30)。
綜上所述,院前一體化救治模式可縮短胸痛腦卒中患者診斷及院內治療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預后較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