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石佳 王劍心 孫紅
早產兒由于發育不成熟,各種神經反射不完善,易出現吸吮、吞咽障礙,最終導致經口喂養難度較大,而具備安全的完全經口喂養能力是早產兒出院的主要指標之一[1]。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采用管飼營養等常規喂養,但其對早產兒口腔的刺激作用較小[2],致其對喂養進程及吸吮吞咽能力改善作用不大。而口腔運動干預(oral motor intervention,OMI)可通過對早產兒嘴唇、舌頭、咽喉部等的感覺刺激,影響其口咽部的生理學機制,從而達到喂養作用[3]。其在常規喂養護理基礎上,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早產兒的喂養進程和吸吮吞咽能力,故本文研究了早期OMI 應用于NICU 早產兒的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于本院NICU 住院的84 例早產兒,按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9 例;平均胎齡(30.42±1.53) 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551.45±313.67)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7 例,剖宮產15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20 例;平均胎齡(31.16±2.08)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549.48±301.72)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5 例,剖宮產17 例。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所有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胎齡為28~33 周;出生體質量為1500~1900 g;各項生命體征均平穩。②排除標準:出生體質量<1500 g;存在先天性疾病,如心臟病、遺傳代謝疾病;存在嚴重新生兒黃疸、維生素D 缺乏等并發癥。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喂養護理,包括先行管飼喂養,初始量為2~4 ml/kg,每3 小時喂養1 次,后每次增加喂養量1~2 ml/kg,至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增強后改為奶瓶喂養。連續干預至出院。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早期OMI,具體如下:①口腔按摩:喂奶前,對早產兒面頰、上唇及下唇部分進行口腔外的按摩,5 min/次,1 次/d,面頰可采用C 字形輕柔按壓方式,上下唇采用圓周滾動的方式;同時對早產兒上下牙齦、舌尖邊緣、面頰內側及中間舌頭等進行口腔內的按摩,7 min/次,1 次/d,上下牙齦可采取繞圈輕按牙齦深部的方式,舌尖邊緣可采用輕柔力量左右推動舌頭的方式,面頰內側采取C 形按壓的方式,中間舌頭可采用輕按上顎和舌苔的方式。②吞咽刺激:將裝有母乳或配方奶的1 ml 注射器放于早產兒舌中后部,采取彈丸式推注,起始量為0.05 ml,觀察早產兒耐受度,并逐漸加量至0.2 ml,在15 min 內完成。③吸吮刺激:將手指放于早產兒硬腭中心,輕柔刺激上顎,誘導早產兒出現吸吮動作,15 s/次,1 次/d,也可采用安撫奶嘴,2 min/次,1次/d。連續干預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喂養進程、NNS評分及體質量增長情況。①通過開始經口和完全經口喂養時的PMA 及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對兩組喂養進程進行評估,開始經口喂養指第1 次經口予奶瓶喂養,且量≥5 ml/次;完全經口喂養指經口奶量達到120 ml/(kg·d)。②NNS 包括9 個正向項目和3 個反向項目,分數范圍21~86 分,>50 分為安全經口喂養,33~49 分為通過臨床干預達到安全喂養,<32 分為不能經口喂養。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喂養進程比較 兩組開始經口喂養PM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完全經口喂養PMA 小于對照組,完全經口喂養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NNS 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干預后7 d 的NN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10、14 d 的NN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兩組體質量增長情況比較 兩組開始喂養時、完全喂養時的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的體質量高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1 兩組喂養進程比較 ()

表1 兩組喂養進程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NN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NN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體質量增長情況比較(,g)

表3 兩組體質量增長情況比較(,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早產兒是指出生胎齡<37 周的新生兒,其中樞神經對口腔及咽喉等周圍神經的調控機制尚不完善,致其缺乏正常的吸吮、覓食等反應,經口喂養困難。且NICU 的常規管飼喂養由于缺乏口腔刺激,對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的提高作用較小,不利于其早期發展。而早期OMI 是指對早產兒進行面頰、舌頭等口腔刺激,其可能對提高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有一定效果。故本院選用了早期OMI 運用于NICU 早產兒,并研究其對早產兒喂養進程及吸吮吞咽能力等的影響。
OMI 主要為一種對早產兒口腔內外組織產生物理刺激的按摩手法,其以對與吸吮有關的肌肉進行輕柔按壓和運動刺激為原則,通過外力輔助誘導式運動,幫助早產兒盡早產生吸吮反射運動,同時幫助其盡早適應口腔觸覺,從而建立相應神經反射弧[4]。此外,OMI還可改善早產兒口腔肌肉、骨骼系統對感覺的輸入,提高早產兒營養性吸吮能力,改善吸吮幅度[5]。
經口喂養為早產兒營養的最終目標,且有效的完全經口能力是早產兒早日出院的指標之一[6]。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完全經口喂養PMA 小于對照組,完全經口喂養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與常規喂養護理相比,早期OMI 可有效縮短達到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分析原因為OMI通過對早產兒口腔相關組織肌肉進行物理刺激,加強了早產兒吸吮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促進其吸吮吞咽能力的正常發育,從而使其盡早過渡到完全經口喂養[7]。
早產兒由于中樞發育未成熟,神經反射也不明顯,致其吸吮吞咽能力較差。NNS 即系統評價非營養性吸吮能力的量表,其可直接反映出早產兒的吸吮吞咽能力[8]。本研究示,觀察組干預后10、14 d 的NN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與常規喂養護理相比,早期OMI 能有效提高早產兒的吸吮吞咽能力。分析原因為OMI 通過多部位的口腔刺激,可提高早產兒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突觸間相關化學活動的活躍度,同時加強了咀嚼力和舌肌的自主運動,使吞咽反射更為靈活,從而提高早產兒的吸吮吞咽能力[9]。
經口喂養困難使早產兒營養吸收較慢,致體質量增長較慢。本研究示,干預后觀察組出院時的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OMI能有效促進早產兒體質量增長。分析原因為OMI 通過口腔按摩、吞咽刺激及吸吮刺激,提高早產兒的吸吮吞咽能力,從而提高其進奶量,并縮短其達到完全經口養的時間,進而促進早產兒體質量增長[10]。
綜上所述,早期OMI 應用于NICU 早產兒能有效縮短其達到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提高其吮吸能力,促進其體質量增長,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