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仙紅
(浙江省江山市壇石初中 浙江衢州 324121)
長期以來,眾多學者、語文教育工作者,比較普遍地注意到了一點:語文素養與語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感能力是人的語文素養的重要標志,是語文素質的核心。葉圣陶先生就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1]。
什么是語感呢?馬克思指出:社會的人具有豐富、全面、深刻的感覺。語感即為其中的一種,是社會的人對語言的感覺。是的,所謂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由語言活動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方面涉及語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語言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語言所表示的抽象意義,是兩者的有機統一,有理性積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語音感受,語義感受。語意色彩感受等,由此可見,語感是種主體性極強的心理現象,是言語主體在個性化語言實踐中,對個性化語言(自己和他人的書面“文”和“口頭語”)的敏銳把握,或者說自動化處理。如聽讀能既快又準還深,真假善惡美丑了然于胸,說寫能口若懸河、妙語如珠,筆走龍蛇,文采斐然。言語主體的語感能力與于其語文素養有何影響呢?
從語文教學的歷史看,古代的語文教學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培養語感卻是很成功的。從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到《四書、五經》。古代私塾先生要求學生讀、背,讀多了,背多了,似懂非懂在學生“憤”“悱”之時,又啟而發之,使學生豁然開朗,融會貫通,以至徹悟,這學習與理解的過程就是學生語感形成的過程,可見古人學習文章通過語感來理解內容。因而語感具有促進言語主體對讀物的理解功能。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是人們生活中一會兒也不能離開的交際工具。在瞬息的時間和空間里交流信息,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在字上作邏輯推理,句句以理性分析,然后才作出判斷,加以處理,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靠的就是語感的直覺性、靈敏性,因而語感的培養具有輔助交際的功能,可促進學生言語聽寫能力的提高[2]。
語感培養是語文與作文創新教育行之有效的內容,它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具體體現,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得到具體的落實。教師通過教學引導與培養,學生通過觀察閱讀,對作品、事物、生活有所感觸領悟,以至于“情以物興”“緣事而發”激發靈感興趣,寫作欲望與激情,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的主要途徑是培養語感,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洪鎮濤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在于習得語感,習得語感的根本要求在于“準確而熟練”。要“準確”就要向“精品”而“書”正是語言精品的薈萃:要“熟練”就得反復讀,使之爛熟于口,形成習慣,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是培養語文讀寫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目有所視(文字),耳有所聞(朗讀),獲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才能有所“悟”。由于學生受年齡、閱歷等條件的限制,在閱讀中,很難自發地“悟出”。因而,教師在承認和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感悟主體的同時,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創設語言環境,引導學生感悟、品味、體驗,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個性的發展,語感的培養[3]。
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書對訓練語感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的直覺性。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語感的直覺性
語感的直覺性指對言語的頓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間的分析,推斷與驗證的具體環節,在實際運用語言時就是憑語感的直覺性。如對于“我去看病”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傳遞了這樣一條信息,“我”病了,去醫院檢查。沒有人會根據語意、語法將這句話理解為“我”去“探望”病,教學中也經常出現依靠語感的直覺性來把握語言對象的情況。比如,教學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詩中有這么兩句,“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許多學生對此是這樣理解的,作者強調“我是地主所生,是大堰河所養 ”教師繼續提問詩句是否有更深的含義,學生普通感到難以回答。通過將詩句在“地主”和“大堰河”兩個詞處理成重音來朗讀之后,學生才很自然地悟出,原來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表明“我”和乳母之間養育和被養育的關系,更是為了體現作者對乳母特有的深情。就這樣,運用朗讀,讓學生通過感官感受課文語言的同時,發揮出對語言直覺性的感知判斷。
2.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的整體性
語感的整體性指主體舍棄了對語言、詞匯、語義、語法等具體的條分縷析,而對言語現象的全方面把握,而通過朗讀,可將書面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在讀出語氣、語調、語勢的同時也讀出書面文字“不可傳”的深層意蘊,可使學生對文章的內涵、作者的文風等有整體的把握。
3.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的情感性
語感本身具有情感性,即主體對言語內容的是非真偽和主語形式的美丑所表現的情感震蕩。而朗讀則易于使學生通過有聲有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起到愉情悅性的作用。
4.加強示范,把握語感的技法
語感是講究技法的,學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讀中獲得感知語言的技法。教師富有技法的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對學生語感有效的訓練,它能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讓他們在聽中獲得語感的熏陶,協調把握重音、停頓、語調、節奏、語氣等語感的技法,促進對語言的感覺力。
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
1.比較中訓練,感悟用詞的準確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通過加減換調等引導學生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從而有所感悟,如余光中的《鄉愁》有四小節,每小節的開頭一句都表時間:“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中的“啊”“而”刪去,并沒有改變意思,改了好嗎?(不好,因為每節開頭都是三個音節,刪去了節奏不統一,還有這兩個字深深滲透著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刪去了就不能體現出來了。)這樣,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品味,使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出優劣,在比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學中,若養成了勤比較、勤揣摩的好習慣,就很容易培養語感。
2.想象中訓練,感悟語句的意境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為主,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想象。因而要獲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如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 中的句子:“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句,讀這個句子,若缺乏語感訓練,充其量不過是對描寫的北國冬天冰雪覆蓋的景色在頭腦中形成表象而已,倘若我們對文字有靈敏的感受力,就能在想象的基礎上領略到北國風光廣闊的意境和宏大的氣魄,再進步還會想象到詩人在大雪中賞雪的豪邁情[4]。
生活體驗是形成語感的重要不可或缺的條件。葉圣陶先生曾明確說過:“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體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就超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不想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品的旨趣了。因此,專門從事語感研究的王尚文先生說:“生活體驗是語感所由生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語言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它們共同積淀在言語主體的內心,被固有的心理結構組織在一起,于是形成了語感[5]。”
由此可見,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就必須還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走個個體的與群體的、社會與自然的、物質的與精神的,直接與間接的廣闊的生活領域,用眼睛、用心靈,用軀體去閱讀初中這一部無字的活書,“向天下萬事、萬物學習”,正所謂“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不能只是讓學生將眼光局限在課本上,因為“紙上得來”總不及“詩外功夫”來得深厚與堅實[6]。
有了生活體驗,還要學會將生活體驗與書本世界溝通起來。如果學生沒有生活體驗,或者沒有跟他自己日常所做、所見、所思、所感、所體驗的東西聯系起來,生活積累貧乏或者不會動用生活儲備,只在語言文字的表面形式上兜圈子,是不可能形成敏銳、深刻的語言感受能力的。
語感由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感受積淀而成:感受的主體是精神的主體,由于感受只能產生于感受的實踐,感受的主體同時又是實踐的主體,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感覺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成為理論家的,語感的創造只有在言語文體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中才有可能[7]。
這就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語言,自我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成套的語言。例如,《百草園》中有這么一段:“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突然從草間竄向云霄去了。”教師完全可讓學生自己去參與語感體驗,自己去聽,自己去讀,慢慢地感受到展現在他們面前的這一幅優美圖畫。這一過程,就如教師擺上一桌好菜,告訴學生這些菜很可口,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去品嘗。究竟好在哪里,學生吃過了自然就明白了。那么,這段文字讀過背過了,也能漸漸領悟其間妙處了。
當然,要使語感得到不斷強化,學生還必須把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以下幾個途徑可使語感不斷強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設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進行口語交際。如教師節讓學生說“老師,我想對你說”;父母的生日讓學生致生日祝辭;國慶元旦期間學生自己組織主持聯歡會等。還可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語感。
這里的“仿”指模仿精彩的語句。閱讀中在讓學生欣賞精彩語句的同時,還可讓學生結合親身體驗,做仿句練習,從而達到運用語言、培養語感的目的。如《春》在結尾處寫道:“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在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完這三個精彩的語句之后,可讓學生以“春天”為話題,也可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自己仿寫一個句子,這樣就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學生讀懂、感悟到基礎上,讓學生練習擴寫、縮寫,寫讀后感,讀定結合,升華感悟。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課內外相結合,把生活當作語言的大教材,立足課內,得益于課外,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把學辦事、學交往、學做人與運用語言,提高聽、讀、寫、實踐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跨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