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迎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滴水湖學校 湖南湘潭 411100)
幾十年的從教生涯如白駒過隙,多年來執教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在執教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期間歷經崗位調換,人事沉浮,從未脫離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也從未停止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少年時代是人從童真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人一生之中最具色彩的時光,充滿無限生機和可能。時代里流淌著的一切思想上好的、壞的都在影響著今天的兒童,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逐漸失去了曾經的吸引力。“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回顧教學過往,孩子們雀躍的、失落的、張揚的、羞怯的、激動的、平靜的……每一張面龐都或多或少地記錄了我教學之中的得意與失意。
課程教學中,注重以兒童為主體,引導兒童進行道德實踐,學會學習,學會思維,讓兒童在道德思維實踐中得到發展,讓兒童成為學習主體,尤其是準確把握生活德育,堅持在生活中展開德育,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開發德育元素。有人說: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明理規勸的課,也不僅僅是規范行為的課,它著眼于拓展一個個生命個體的精神視野,致力于培養一個個能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控的人。新的時代呼喚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秉承著以生活為源,以育人為本的原則,靈活運用體驗、探究、問題解決等教學方式,最終回歸生活,參與社會的教學理念。
教學實踐中,遵循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學生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促進小學生以品德為核心的基礎文明素質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律必須雙向滲透,道德才會有力度,法治教育才會有境界、有溫度。道德與法治課涉及的領域和輻射的影響是難以文量和限定的,因此教學大目標是指向于社會發展和人的自我需要的。長期以來,我都以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作為教學的長遠性目標。力求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為公民素養形成奠定良好基礎。在大目標的引領下,我將教學目標進行了階段性的落實和細化,首先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良好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禮貌的培養,其次是基于社會性發展的與人友好交流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能力的形成,再次是基于創新精神的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及了解科技發展意識的提高。最后是基于社會生活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跨國界、跨民族和睦相處之道的厚植。這些目標伴隨一次次追根溯源的探究,真實可感的體驗如爬山虎般交叉伸展,爬上屋檐,在最高處眺望人生的風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德與法治是引導和幫助孩子把握人生“拔節孕穗期”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我重視每一堂課的教學有效性,關注每一次活動的德育實效性,這些都是構建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契機。基于傳統的說教讓課堂失去新鮮的活力,合理利用活動進行教學漸漸成為了品德課的重要形式。因此,我致力于課堂活動環節的設計,其中有注重獨立分析的調查問卷,有培養辯證思維的辯論賽,有基于社會事實的案例點擊,有師生互動的知識測評,有主動適應社會的情景模擬,有參與社會的公益實踐。這些置身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的活動形式,引起了極大的情感共鳴,活動的魅力就在這一次次的課堂中散發出來。在展示課“學會拒絕——小心網絡陷阱”課前,我認真研讀教材,認真分析學情,將動靜結合的活動形式有機融入課堂,獲得在座師生的一致好評。但我對教學的探索并不止步于此,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早已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一事一物。這使我的課堂領域在無限擴大的同時也面臨秩序紊亂、毫無系統、流于形式的弊病。為此,一方面,我積極開拓校本課程強化教學效果,將電影作為重要載體引入品德課教學,將抽象的“誠信”“民主”“愛心”“孝心”“愛國”等良好品質借助經典影片予以呈現,通過收集參考資料、設計電影賞析活動等探究性學習,開展演電影故事等體驗學習,引導學生思辨、感悟,并聯系生活實際,指導學生行為,實現以情促悟,以知帶行。電影在品德課程中所起的教學效果顯著,電影課程漸漸從品德課的小小活動發展成為了學校的德育特色課程,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上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科資源拓展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以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為目標,體育強健人的體魄,釋放快樂的能量,藝術陶冶人的情操,形成高雅的格調。通過足球訓練培養團隊合作,借助田徑運動鍛煉堅強意志,透過啦啦操感受生命的律動。繪畫、舞蹈等藝術活動的開展也讓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人格更加豐富,經過多年的堅持,學科資源的長期共享和融合,讓品德課的教學內容逐漸獲得了持久的張力,產生巨大的德育效能。但多年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和課程活動之中如何獲得指導性和實踐性的平衡,是我一直探索的命題。
道德與法治也是極具開放性特點的一門課程,它思接千載,想落天外,就激發學生對品德課的興趣,最大限度地增強德育實效來說,我注重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去捕捉、去提取和開發身邊的一切資源為教學服務。首先是讓課堂活起來,結合校內,延伸校外。學生是學校的,更是社會的;兒童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因此,我在執教過程中,會與校內的少隊活動、主題班會、文體活動等融合教學。也會將社會事件、新聞時事、電影廣播等納入教學領域,尤其是電影這一媒介的運用,實現了理論提升,成為了整個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其次是讓孩子動起來,淡化理論、強化體驗。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品社課我常常引入調查走訪、開展辯論、社區活動、社會公益、體育競賽等形式,讓孩子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思想成長的“活水”。體育也通過品社課的教學資源成為了學校德育形式的一大特色。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在執教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安全地玩”一課時,我將動靜結合的活動形式有機融入課堂。從“游戲”的話題引入,激發兒童的興趣。畢竟玩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造的源泉。隨后,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兒童生活為背景的場景圖,邀請學生當“小小觀察員”,讓孩童主動去發現生活中或隱或現、或明或暗的種種不安全因素,真正認識到危險“是什么”。也讓孩子“動手做一做”,在制作安全警示牌的活動中明確安全地玩“怎么辦”,知行合一,實現兒童自我教育。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
課程必須植根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做到將兒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為教材“原材料”,解決道德教育脫離生活的問題,并用心選擇兒童生活事件,加工和提升,實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的內在整合成為了我教學的努力方向。我十分重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輻射作用,例如,在“安全地玩”一課中,我帶著孩子真實模擬在家中“捉迷藏”的情景,明確即使是在家中,也有很多要注意安全的地方。固然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有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新的領域和方式去實現對真正的人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課以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學形式也一直都在隨著時代的變革摸索著前進,教學領域也隨兒童生活的外延不斷擴大,教學已經不再是始于書本,終于課堂。教學中,我經歷了教學的彷徨期、迷惘期,當時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再到探究期、提升期,教學才逐漸有了主線。得失之間,心無增減,始終致力于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豐富品德教育的內涵。我的學生對品社課總是抱著無限期待和強烈的主體意識,然而,不只是社會生活是活的“教科書”,教師本身也是一本行走著的“課程”。學生的身上總是帶著教師思想道德教育的烙印。作家路遙說: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戰斗。我們就是給予孩子戰斗力量的那個人,我愿與德育同行,用余生,陪伴每一個生命破繭成蝶,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