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芹 黃富平 李 霞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15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更好地適應經濟的轉型升級,高質量人才必不可少。高職院校始終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方面也有其天然的優勢。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但作為職業教育主體的高職院校,在開展社培訓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培訓對象偏學生輕社會人員。高職院校目前社會培訓普遍關注還是對在校學生的培養,積極探索在校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也不斷開拓創新班、訂單班等與企業聯合辦學模式,但是并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對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的培訓上。
(2)培訓師資偏理論輕實踐。目前高職院校中培訓的師資主要來自于學校中相對有經驗的中高級職稱的骨干教師,他們對全日制在校生的教育教學駕輕就熟,經驗豐富,口碑較好,但總體還是重理論輕實踐,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相關實踐操作還是比較生疏,更談不上擁有豐富熟練的操作技能和企業一線管理經驗,與社會培訓需要的既有深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3)培訓時間偏周末輕日常。社會培訓不同于其他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往往是要避開企業正常上班時間,利用周六、周日等休息時間開展,這就意味著教師除了工作日上班,在非工作日也要展開工作;企業員工一般上班時間為10小時,六天工作制,又要兼顧家庭、工作和學習,精力有限。可見,開展社會培訓工作無疑給雙方無形加重了壓力。
(4)培訓單位重經濟輕員工培訓。大型企業一般設有培訓學校或者培訓中心,中小型企業以生產經濟效益為主,大多數企業沒有認識到員工技能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企業在員工技能培訓方面缺乏足夠的熱情和激情,同時企業也擔憂長期培訓而成的精湛技工提出更高要求或另謀他職。
(5)社會評價重白領輕藍領。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較快,中國制造產品在世界上已有一定的影響力,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流的產品質量需要一流的高技能技工來制造,培養一個高技能技工需要職業教育和職后較長時間持續的各種培訓與訓練。而目前,職業技能從業者擁有一份專業的技能,并非擁有良好的職業前景,并沒有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和尊敬,從而沒有促使更多的公民愿意投入到一線技術工人中去,現有的技術工人也沒有很好的職業生涯規劃。
(6)培訓機制重教學管理輕社會培訓。高職院校尚未形成有效的競爭力,高職院校有優質的師資、系統的課程、實訓基地等平臺都是有利條件,但教師繁重的課務、其他教輔工作、有限的課時費以及學校體制機制的存在遠不如雖沒有師資、沒有設備而機制體制靈活的市場培訓機構。
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除了積極探索在校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也要把關注點放在對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的培訓上。新技能、新專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迫切要求高技能專業人才,要求技術工人有更符合職業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高職院校開展廣泛且深度的社會培訓,能夠有效地提高技術工人的職業素質和社會競爭力,這就要求學校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增加對社會培訓的考慮,加強學校頂層設計,構建社會服務體系和平臺,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學校規劃,鼓勵各二級學院依托專業和人力資源優勢精準對接政府、行業、企業開展社會服務工作。
高職院校各二級學院是社會培訓的主要承擔部門,要充分發揮二級學院的主體作用,利用專業特色與優勢,加強以企業的交流溝通,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能作用與培訓,提升二級學院社會培訓能力。在二級學院中應設立專門的培訓中心,專項專人負責。第一、建立專業品牌培訓項目:結合品牌專業的專業優勢、實訓基地開展符合專業特色的培訓項目服務校企合作單位、企事業單位等,服務社會和地方經濟,做出特色,創出品牌。第二、建立校內校外師資庫:挖掘校內教師的潛力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合理配置校內外培訓教師,有效的兼顧校內教師個人教學任務,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師資庫,保證培訓項目順利開展。第三、充分挖掘組織生源的能力:充分利用二級院在校企合作、就業推薦中與企業接觸的資源;充分利用成功企業家校友資源和近期畢業生的校友資源;充分利用教師個人的人脈資源;充分利用目前互聯網社交平臺APP如QQ、微信、釘釘等;充分利用2的N次方冪次法則指數型增長的招生模式,多種形式多個層面大力做好宣傳招生工作,不斷加強生源的組織能力。
對于涵蓋各領域綜合性的高職院校,在各行業有開展培訓的能力,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崗前培訓、職業培訓、科普培訓、創業培訓、人文培訓等;培訓對象不僅限于在校學生和企業員工,可以面向農民、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各類院校的教師等拓展培訓業務;培訓形式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校內培訓和校外辦班、現場授課和網絡學習等。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培訓模式正逐漸由線下傳統面對面教學向線上培訓轉移,在線培訓學習的比例逐年增加,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線上線下交互,增強課堂的開放度和靈活度及優質教育資源的全覆蓋,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社會培訓過程,職業培訓規模也將越來越壯大。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第十三條中強調:“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各級人民政府可按規定給予適當支持。”這就可以鼓勵更多有條件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同時高職院校應當積極主動與區域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逐步優化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育人環境,著力推動校企合作的多維度創新,以優質的教學質量和完善的培訓體系回饋社會。各二級學院書記和院長與企業總經理之間要不斷加強溝通,交流理念與想法,達成觀點的一致,如培訓高技能人才是為企業、為社會、為國家輸送人才,在職業規劃、工資薪酬、培訓時間等方面給予保障,出臺再培訓的激勵政策,提高技術工人培訓的積極性;二級學院培訓中心主任與人事經理要加強溝通,在企業用人、師資互聘、教材共編、崗前培訓、專業培訓等達到共育共用共享,不斷增加與企業多層次多方面的粘合度和融合度,從而加大企業的知名度;工作人員之間也要做好平時各項培訓工作的開展細節對接、材料的記錄與匯總,保證學院、企業的社會培訓工作有計劃的推進。同時高職院校提升研發能力,服務企業,帶動企業經濟效益,吸引企業主動與院校合作。
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正是保證“中國制造”健康發展的關鍵,德國在制造業的卓越成就歸功于政府對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以及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德國每年有65%的初中畢業生放棄讀高中直接進入職業學校,主要是職業教育學費由政府全額撥款,同時學生入學即入工,企業會支付學生一定的工資報酬,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企業專業技能,真正做到無縫對接。可見,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真正的吸引力,并不是在學歷,而是職業技能使從業者擁有一份專業、精湛的技能,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和尊敬,從而擁有良好的職業前景。否則奢談再多的,“行行出狀元”“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吸引力”,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情懷”而已。
國家要發展,民族要振興,離不開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共同努力。優秀的技術工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也只有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尊重,這支職工隊伍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和進步。高職院校是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重要實施主體,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開展職業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一體化建設,是培養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主陣地,在新時代也必將成為社會、企業、社區等社會培訓和終身學習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