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青
(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簡稱“廣編”)是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的重點專業之一,作為藝術類高校,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各級電視臺及影視傳媒機構,培養具有傳播學、藝術學理論基礎,同時具備影視節目制作的專業技能,能夠從事電視新聞的采訪與報道,電視專題、電視紀錄片、電視紀實欄目等策劃、編導與制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專門人才”,而“畢業創作”這門課程是新疆藝術學院廣編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它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對學生四年專業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更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應用型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的重要指標,這門課程應當從技術要求與藝術培養入手,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改革與探索,使學生在就業領域有著更好的發展空間。
之前的“畢業創作”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很多同學在課程理論的學習上非常的扎實,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無從下手。如拍攝選題確定的不符合實際情況,或者是實踐拍攝的內容與之前的策劃預期出入較大。其次是實踐能力的脫節,與業界的需求有著較大的差距。很多同學在創作上過于停留于藝術化的個人表達,從而忽視業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基于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畢業創作”這門課程的改革與探索勢在必行。
(1)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新疆帶來了發展新機遇,我們更需要展現出一個自信、開放、現代的發展中的新形象,更需要加快與周邊國家的了解與交流,而影視藝術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能跨越語言的障礙,因此,在今后較長時間中,影視創作人才都是社會急需的。新疆藝術學院承擔著培養本土影視創作人才的重任,不斷進行課程改革與時代需要相適應是必須的。
(2)目前,我國教育體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教育改革進入“全面施工內部裝修”的階段。我們一線教師應該抓緊時間跟上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讓我們的畢業生走出校門就成為可用之才。
(3)觀察當前中國傳媒生態可以發現,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全社會的文化自豪感與自尊心也在不斷提升,社會需要大量有專業能力的人才進入各種媒體,去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適應人民的精神需要。對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畢業創作是四年所學專業技能與社會接軌的一次實戰訓練,對學生在自己創作方向定位上有很強的引領作用,所以,應該提升這門課程的頂層設計,引導學生創作具有普世價值的畢業作品,不僅要在學生的創作實踐中給予指導,還要幫助學生在理論上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
(4)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能力為中心,為了達到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良性的學科培養模式,所以課程內容的設置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的大四“畢業創作”共36課時,基本以指導學生個人創作為主,沒有設置明確的理論回顧環節,但由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很多學生出于盲目實踐的狀態。我們已經嘗試加入了理論回顧與總結,學生反映很好,改革之后將進一步完善這一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入實踐。帶領學生做充分的創作前準備,才能幫助更多有能力的學生準確發現自己的特性并在實踐中揚長避短。
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新疆藝術學院于2019年9月份帶領2018級廣播電視新媒體編導全體學生去往哈密市,進行了集中實踐創作,由專業老師帶隊并且與哈密市電視臺進行合作,整個實踐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老師給出大致選題范圍,之后根據選題范圍學生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自行選題,之后召開選題會,每位同學闡述選題拍攝的可行性分析,得到老師的同意后,學生三人一組進行拍攝創作。第二部分是安排部分同學進入到當地的電視臺,與一線的編導與記者進行實習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業界需求是什么,在實習的過程中來彌補專業上的缺失與學習更多的經驗。第三部分是安排學生對整個哈密實踐拍攝進行全程記錄,最后形成紀錄片的形式來記錄這一次的全部實踐創作過程。這次實踐讓學生走出校園,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地域民俗風情,提高藝術素質和生活洞察力,通過集中創作的真實演練,提高在社會生活中發現和策劃選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
加強教學頂層設計,這對代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對作品創作的前期準備、創作過程以及后期編輯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實用性總結;在畢業創作課之前,教師要進行社會調研,以在學生創作的選題上給予引導。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任課老師在原有的課程設置基礎上,引入了“項目化教學”設計。畢業創作課程是一門實踐課極強的課程,所以最初做的嘗試是將實踐課堂放在拍攝現場,任課教師跟蹤教學指導,基于此開始了“項目化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也稱“基于項目的學習”,畢業創作課程把項目化教學引入課堂,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做項目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得到歷練,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由學生自選或者教師設定題目,限定選題的原因在于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較好的指導,掌握影片的創作的方法與創作流程。
其次,引入“研討式課堂教學”,每次學生拍攝的作品在課堂上,現由學生進行“拉片式”的自我分析,之后由同學們就該作品進行探討,最后由專業任課教師結合課堂討論結果,給出專業化的修改意見,這一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認真探索、深入研究和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因為研討的形式是開放式的,并且在談論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間的一些“認知沖突”,但恰恰是這樣的“沖突”可以使得課程的學習更加的趣味化,也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創作欲與表達欲,這樣的課堂設置,即能作為一堂課的精彩引子,又能使學生對這堂課的內容印象深刻。
最后,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進行大量的社會調研,例如與新疆電視臺策劃選題部進行了多次的溝通,并且推薦部分學生去往新疆電視臺進行短暫的實習工作,使得最后在畢業創作的選題上更加的科學化與合理化,并且同業界的需求進行掛鉤。
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媒產品的生產、傳媒產品的需求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越來越多細分的受眾需求擺在了傳媒從業者面前,因此,除了傳統的紀錄片拍攝以外,應該逐步豐富畢業作品的類型。
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是傳統主流媒體微電影、公益短片的制作和播出平臺,在2018年9月,我們同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進行合作,把部分媒體創作任務與學生的畢業作品相結合,大大提升學生對實際創作的認知。
2018年9月,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邀請了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的制片人以及編導來到課堂上,跟2016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同學進行了一次關于紀錄片與專題片拍攝的專業講座,帶來了一個媒體正在籌備的項目——由新疆電視臺主辦,新疆電視臺漢語影視頻道承辦的,主題為《疆山多嬌——你的故事我的電影》的影像征集活動。這次活動的主題是通過獨特的影像手法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挖掘訪匯聚民族團結一家親中鮮活的故事,講述老百姓身邊的好人好事,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全方位多角度的回顧和展示大美新疆各行業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成就。在這次的影像征集活動中,新疆藝術學院通過“研究生帶隊,本科生成組”的形式來進行全方位的創作,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行社會調查,討論之后,最終決定通過不同的視角,來拍攝正在新疆烏魯木齊市進行的“城市靚化工程”。最終由四名研究生帶隊,五個本科生拍攝小組,總共完成三部紀錄片,一部專題片,一部微電影的創作。并最終有三部影片入選到了本次的影像征集活動中,新疆電視臺影視頻道對于這一次的“院臺合作”提出了的贊賞。并且對于學生提交的作品也給出了相關的專業性修改意見,最終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獲得了本次活動的最佳組織獎。
通過將媒體的創作任務引入到課堂中來,這不僅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新鮮元素,也激發了他們在創作上更大的興趣,刺激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對于他們之后的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就業選擇的優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電視編導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中,用人單位對于作品質量,尤其是學生的畢業作品的質量,已經成為衡量其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標準。所以在“畢業創作”這門課程的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拍出高質量,符合業界需求的好作品遠比只有學生自己無目的性的個人化藝術表達更加的重要。這不僅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向學生灌輸相關的知識理論,更要加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操作性與專業性,使得同學們對于畢業創作的概念,從僅僅完成畢業而上升到創作一部使自己滿意,業界認可的作品。新形勢下“應用型電視編導”人才的培養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概念。通過課程教學中的改革探索,消減傳統課程中的一些知識的重復講授,努力構建新的實踐平臺,完善并優化應用型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高效、實用、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走出具新疆藝術學院本土化特色的實踐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