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非遺產業化開發有助于發揮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扶貧工作的重點是開發特色資源,實現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非遺項目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蘊含特色地方文化,可以折射特定人群的文化基因。實現非遺項目的產業化,有助于調動貧困地區群眾的積極性,激發貧困人口的脫貧意愿,促進貧困人口依靠自身的主動性,達到有效脫貧的目標。例如,黑龍江的秋林里道斯食品,云南的旅游扶貧開發,武陵山地區特色農業項目等,這些成功的商業案例均充分的利用了地方特色非遺項目,是實地方現貧困戶增收的重要來源。
非遺項目是扎根于特殊地域文化和地理環境的項目,非遺項目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性和歷史傳承性,在非遺項目的發源地傳承可以更好的體現非遺項目的本真性。經濟欠發達地區擁有大量的非遺資源,只是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遷徙,非遺項目傳承出現斷層,致使傳統技藝后繼無人。挖掘非遺項目的市場價值,挖掘非遺項目的市場潛力,不僅可以解決貧困人口創收問題,而且有助于擴展非遺傳承的人口基因,達到以推動非遺項目的快速普及、傳承和發展目標。
非遺資源是有獨特地方性的資源,不同地區均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非遺項目是區域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在貧困地區開發非遺產業項目,通過非遺企業帶動地區貧困人口逐步走出貧困,可以運用更低的投入,更少的成本,更好的資源優勢。近年來許多貧困地區均有開發了特色產業項目成功案例,可以說文化稟賦是地區重要的扶貧資源,不斷挖掘可產業化的非遺項目,實現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對提升區域的整體文化、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抓住地方的非遺資源優化,在人無我有的理念下開發區域性的非遺產業項目,為脫貧攻堅助力添彩。
首先,貧困地區的非遺保護中心應當積極的調研國家、省、市有著扶貧項目政策,把扶貧政策與非遺項目的企業化運營充分的結合起來。其次,在提高非遺項目文化屬性和非遺產品質量的同時,應當積極利用國家扶貧政策促進區域非遺品牌走出去,通過扶貧宣傳機制有效介紹推廣區域非遺資源,從而提升非遺的全社會影響力。扶貧工作還要以特殊的方式服務地方非遺項目的發展,擴展貧困地區的非遺項目傳播渠道,依托更為廣闊的經濟或文化交流平臺展示貧困地區的非遺項目的藝術魅力。合理的依靠貧困地區的扶持政策,可以提高非遺傳承展示的質量。
并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適合產業化開發,不能產業化開發的非遺項目僅具有文化傳承與藝術賞析價值。只有進一步判斷非遺項目的產業化潛力,才能更好的發揮非遺項目的扶貧價值。目前,我國對非遺項目的評價標準體系不完善,當前僅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劃分為10個類別和區、市、省、國家四個級別。國家每年僅就非遺項目傳承人給予一定數量的資金補助,實際上未能圍繞著非遺項目產業化給予明確的經濟指導政策。而且,各個地區對具體非遺項目的文化認可度有差異,不同民俗風情、經濟情況下對非遺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同,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非遺項目的產業化,有時地方政府很難找到適合大規模產業開發的非遺項目。除飲食類非遺項目產品以外,很多非遺項目難以采用批量生產的方式,純手工技巧或表演的方式導致生產規模有限,非遺產品的社會供給力度不夠,制約了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發展能力。
只有調動行政、金融、教育、代表性傳承人等共同參與到非遺項目的產業化開發才能做大做強非遺項目。為了借助非遺項目實現產業化扶貧,還要完善相關工作體系。但是,在非遺項目產業的過程中涉及到各方利益,這里不僅有知識產權的問題,非遺項目產業化開發的資金來源問題,還涉及到項目投產商標注冊,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市場開辟等問題。政府在非遺項目開發中居于主導地位,如何針對性的界定扶貧對象與政府的關系,如何更好的在市場機制下協調各方的利益,以及最大限度的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非遺項目產業化扶貧的成敗。非遺企業具有小微企業的性質,貧困地區的非遺企業尤其的需要金融資源的幫助,但是城商、農商銀行給予生產型的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度,非遺項目的拓展、研發、創新還急需獎金的支持,由于金融機構對非遺企業的運動力度不夠,限制了貧困地區非遺項目發展速度。
扶貧后又返貧是扶貧攻堅戰要攻破的主要問題,保證扶貧工作的持續性和高效率意義重大,非遺項目產業化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只有扶貧企業持續舉辦下去,提高非遺項目的產業能力,才能更好的發揮非遺扶貧的價值。但是,我國文化市場的波動較大,貧困群體自身的經濟底子薄,非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非遺產品開發的前期投入較大,如果在非遺文化產品開發中經營不善,很可能導致短期的市場萎縮,非遺產品開發企業將面臨持續性虧損的問題,貧困群體收益也會下降,甚至出現返貧的情況。加上部分貧困人員的自身能力有限,如何保證扶貧支持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非遺項目企業獨立運營,促進非遺扶貧項目有效運營成為重要課題。受到場地租金、工人數量、生產訂單方面的影響,我國很多小微非遺企業的生存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市場網聊的抵御能力,非遺項目的持續性不足,因此可能導致非遺項目在扶貧工作中的價值不明顯,非遺項目還要在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基礎上達到扶貧目標。
首先,加大貧困人口識別力度,積極向貧困人口宣傳介紹非遺項目的扶貧價值,號召貧困人口投入非遺項目傳承當中。其次,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產業化發展,對于參與到政府扶貧工程的非遺項目生產開發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加大非遺產品的市場培育力度,大力保護非遺產品項目,對從事非遺項目開發的扶貧型企業給予大力的政策引導與監督。第三,進一步對貧困人口能力進行挖掘,重點加大貧困人口的教育培訓工作力度,在引導貧困群體參與非遺項目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還要鼓勵地方企業、金融機構和高校教育機構參與相關活動,不斷創新產品、開拓市場、組織開展宣傳銷售活動,通過地方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職業教育機構達到精神引領和幫扶目標,力求達到快速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目標。建立非遺品牌的宣傳機制,提高非遺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借助互聯網等渠道銷售非遺產品,這樣才能更為廣泛的提升非遺產品產業價值,從而達到有效推動非遺經濟發展的目標。
首先,加大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訓工作,提高非遺傳承人擴大項目影響力的意識,鼓勵非遺項目傳承人通過報刊、新聞、會計、論壇方式宣傳展示非遺項目,不斷豐富非遺項目的傳承方式。其次,建立專業化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養機制,促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高校、職業技校等合作,開設專門課程,邀請專家講學,引導貧困人口以各種方式學習非遺技藝。第三,引導管理型人才融入到非遺項目產業開發當中,借助政府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以學帶學”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民間傳統技藝比賽,傳統技藝展示活動,提高傳承人的技藝水平,提升非遺項目的社會知名度,更好的借助非遺文化達到扶貧脫貧目標。還要加強非遺項目的研究工作,了解區域非遺資源的特征,在專家指導下形成非遺人才的培養規劃,保證非遺人才供給的持續性,實現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與非遺資源開發保持緊密的聯系。
首先,采用循序漸進的扶貧支持原則,從最初給予扶貧對象非遺技藝傳承和項目資金支持,到逐步的減少非遺項目扶貧資金的支持,再到引導產業項目的獨立運營,應當形成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其次,建立貧困人口從事非遺項目的鼓勵機制,鼓勵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經營、銷售從員通過自身能力擺脫貧困,力求在智力、知識、技能傳播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傳承人理解傳統文化精髓,達到既“扶貧”又“扶志”的效果,最終從事非遺貧困人口實現永久性脫貧。第三,非遺項目產業化還要具有生態意識,做到兼顧社會與經濟效益,全面加強非遺開發的法規建設,促進非遺產業融入到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的宣傳展示體系當中。第四,大力融合金融資源,發揮非遺中心等政府職能部門對非遺融資的擔保與牽線搭橋作用,切實解決非遺項目投資不足,非遺項目融資渠道有限,非遺項目需要大量資金的問題。
目前,扶貧工程已經進入最后的決勝階段,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精準扶貧符合建立特色扶貧產業體系的要求。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種類繁多,大量可以產業化的“非遺”項目具有帶動貧困地區就業,實現居家扶貧的優勢,應當以傳統工藝為重點,推動扶貧工作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