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香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6)
匠心筑夢,大國崛起,實現強國之夢,急需大國工匠。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 年)》明確指出,高職教育要提升職業技能型人才的整體質量,與行業企業共同推進技術技能創新。[1]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命與國家改革發展需要一脈相承。為了實現中國制造的宏偉目標,高職教育必須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雖然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師范專業,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對幼教事業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何為“工匠精神”?有學者提出“工匠精神”分為“匠心”、“匠技”和“匠德”,“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2]也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是指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技藝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與其他工科類“工匠精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和《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要求來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提出幼兒教師要有科學的幼兒教育專業理念和高尚的師德師風。專業理念指專業人員對自身專業的性質、標準、價值等的理解、判斷、期待與認同,它指引著專業人員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舉止。[4]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是科學、敬業的專業理念,即“立幼為本”的理念。
“立幼為本”的專業理念可以從對待職業、對待兒童、對待教育教學三個方面來理解。其中,對待職業包括對幼兒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同、對保教工作及其意義的職業理解和認同;對待兒童包括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信任兒童的專業態度;對待教育教學包括尊重幼兒學習的年齡特點,注重操作、游戲及探索性學習方式的保教態度。
具有“工匠精神”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具備精益求精的匠技,也即精湛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的強弱是影響專業能力提升的基礎。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精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二是具有全方位、多維度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要具備“洽博多聞”的專業知識。
根據知識種類的劃分,人類知識的學習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陳述性知識是指幼教行業的基礎概念、科學規律以及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主要是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具體包括廣泛的通識文化知識、深厚的教師教育知識和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指學生通過對陳述性知識的實踐轉化、實踐現場的觀摩以及親身實踐來獲得的實踐性知識,[5]主要用以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具體包括五大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兒童行為觀察與矯治以及班級管理等相關知識。這些匯聚而成的“洽博多聞”的專業知識是鑄就“超群絕倫”專業能力的基礎。
“能力為重”是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21 世紀各行各業追求的人才素養目標。而“工匠精神”中的匠技體現了人們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態度。因此,大國工匠應具備“超群絕倫”的專業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中“超群絕倫”的專業能力是指能運用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環境、捕捉生活中的課程生長點、調動幼兒參與、對話、共同建構知識以及溝通與反思的能力。[6]這種能力應該是精湛的,具有這種能力的幼兒教師應該是幼教行業中的翹楚。
貴州省B 職院是一所綜合性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該學員設有8 個教學系,28 個專科專業和13 個中職專業,有全日制學生1 萬人左右。學前教育專業于2012 年開始招生,是該學院教育科學系中唯一一個專業,招生較多,每個年級500 名學生。但是,學前專業專兼職教師一共40 名左右,學歷普遍較低,職稱也較低,僅有1 名學前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因此,在落實培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任務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體現出對幼教職業立幼為本的專業理念,超群絕倫的專業能力和洽博多聞的專業知識,人才培養去向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考量,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也要求擬定準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但是,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定位,其培養重點就有所不同。在“立幼為本”的專業理念中,如果培養目標定位為鄉村幼兒園教師,則應更加注重關愛幼兒、信任幼兒以及熱愛農村幼教事業和持之以恒的專業態度的獲得;目標定位為城市幼兒園教師,則可以考慮重點培養尊重幼兒、理解幼兒以及科學的保教行為和態度。B 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對各種層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沒有明確的定位,因此,在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諸多方面找不到培養重點和方向。
“工匠精神”要求準教師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精湛的專業技能以及追求完美的專業態度,這就要求培育內容要兼顧職業技能與職業態度。但是綜觀很多專科職業院校發現,它們的課程設置培育方向上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重技能而輕理論,尤其是輕人文、輕思政,關注對職業技能的學習,但對職業技術文化的培育關注力度不大,工匠精神的培育處于弱勢地位。課程設置是育人方向的重要考量,因此,課程設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方向。以B 職業學院教育科學系3 年制大專為例,從課程設置來說,原課程體系中一共4 大類專業技能課,包括聲樂、美術、舞蹈和鋼琴,每門課程都是從大一開設至大三。另外,還增設了一學期的視唱練耳、環境創設等課程。由于技能課時量增大,很多人文科學類的課程就無法開設。學生對職業態度、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這種重技能輕理論思想的課程設置培育方向會使學生缺乏人文底蘊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學生們常常將技能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沒有積極的職業態度和奉獻精神,因此,學前專業畢業生就業后流動非常大,據就業臺賬分析,B 職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1 年內換崗的人數占總就業率的40%。
近年來,學前教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高等職業院校紛紛開辦學前教育專業,這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幼教事業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培養各行各業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校企融合是職業教育辦學的根本方向。因此,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準幼兒教師,離不開對企業、行業的高度認同,離不開與企業、行業的長期融合。
盡管B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已經開設了7 年,但其校企融合的辦學理念仍然沒有跟上。由于學院坐落于新區職教城,離B 市區比較遠,加之學校在前期培養中與幼兒園、幼教企業合作較少,學生除了最后一個學期的實習以外,并未真正深入幼兒園或幼教企業中進行見習與短期實習,因而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對幼教行業的理解只是限于紙上談兵。
新時期,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要讓工匠精神依托于職業教育成長為全社會普遍認同和踐行的主流文化,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7]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傳播和發展“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承襲對追求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的宣揚和尊重,形成敬畏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首先,將“工匠精神”的文化融入學生活動中。大學的學習不僅僅依賴于教學活動,學生活動也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植入尊重“工匠精神”的思想和文化的傳承必須依賴于學生代代相傳的常態活動中。學前教育專業應結合“工匠精神”的內涵開展大學生的活動,如社團活動、青少年團建活動、工匠精神宣傳月等活動。
其次,“工匠精神”思想的傳播需要樹立典范。為適應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使職業教育成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學前教育專業也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和專業的特殊性,開展職業教育素養的宣講活動,邀請優秀畢業生做講座、優秀學前教育專家等形式樹立典型模范來弘揚“工匠精神”。
最后,在學校的顯性環境中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和文化。為了能讓環境成為學生的第三位教師,學前教育專業可在學院通過網站、官微拉橫幅、影像投影、標語、宣傳欄等方式宣傳“工匠精神”。
教學改革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而教學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新時期,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需要融入教學改革中。針對培育學生擁有“立幼為本”的專業理念,可以依托踐行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來完成培育目標。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實訓課程完成后,要求學生愛護實訓用品、將實訓臺面的玩教具擺放整齊、清理實訓室的衛生等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理念,使學生產生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從而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的感情。
培育學生“洽博多聞”的專業知識,需要學前教育專業帶頭人根據調研和討論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學前教育專業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掌握要求較高,內容也非常廣泛。因此,在課程設置時,不能急功近利,以“考證過關率”為重要依據,而是要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以便適應現代學前教育事業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
培養學生“超群絕倫”的專業能力,需要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需要將“崗證賽”“校企園”“教學練”三因素結合。具體為“崗證賽”實踐指導下的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園”合作指導下的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練” 一體化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9]讓學生通過各種比賽、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專業能力提升的意愿,進而追求“超群絕倫”的專業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高職院校中,對雙師型教師比例要求較高。因此,要注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主動聯系企業,以深入企業中觀摩、掛職鍛煉,與幼兒園教師合作研究課題等形式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不僅僅采取下企業的方式,還應采取“請進來”的辦法,聘請一線幼兒教育專家擔任高職院校的兼職教師,請他們到高職院校傳經送寶。2018年國家教育部下發的師范專業認證文件指出,學前教育專業的認證標準是具有20%以上的行業兼職教師。可見,職業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中要加大行業兼職教師的引入,提升行業兼職教師的比例。
此外,還可以采取老帶新、傳幫帶的形式建設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由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普遍年輕化,尤其是綜合性的高職院校,其專業開設時間都較短,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都還有進步空間。要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必須構建行業專家、企業高工和專業教師融合的教學隊伍。年輕教師的成長,需要行業專家或企業高工一對一的幫助和指導,才能更快的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師資保障。
新時期高職院需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能提升學生職前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還能影響學生畢業后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能力。因此,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結合B 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采取重視“工匠精神”的思想和文化的滲透作用、將“工匠精神”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式,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出更優秀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