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
(寶雞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寶雞 721016)
立足當前時代,對于全方位復合型人才的塑造至關重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之中,社會轉型的多元思潮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思政教育要想獲得積極的成效,就必須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協同創新教育理念,解決現階段面臨著的實際問題,構建全新的課堂參與體系,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沿著“生本教育”的發展模式進行。
顧名思義,生本理念指的是以學生為主所構建的一種教育模式,通過遵循“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發展軌跡,在我國數百所高校內引發了巨大的效果和社會影響,引發了教育領域對它的全面關注和強烈思考。
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和傳統理念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通過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使教育者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體會到高等教育的發展陣地,使學生能夠在現代教育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理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貼近社會歷史性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把抽象的文化形態轉化為具象的思政實踐,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納入課堂日常教學、生活和實踐活動之中。借助于“以人為本”的實踐目標,讓學生能夠達到主客體、全方位的協同互動,加速人員聚合、資源整合和體制融合,繼而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標指向,體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回歸。
馬克思曾經提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這句話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發展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結著人才發展的精神需求,思政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識型講授之中,形成了以政治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導向。從事從整體上看,生本理念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學的面臨一系列的困境。
一方面,教師對于“生本理念”的認識較為淡薄,其教育導向大多停留在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層面,但是缺乏對學生家品德心態和價值觀念的引導,在政治情感的培養上,概念化的教育內容容易使學生對思政課程失去興趣,單純的灌輸模式使學生無法記住大量的知識,空洞抽象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論脫離日常實踐。
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從思想觀念到認識形態上,都在發生轉變。他們和社會的連接較為密切,概念化的思政教育和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存在脫節,教學模式的轉化導使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學習,抽象而單一的教育主題難以實現科學育人。
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化的思想浪潮沖擊了高校學生的思想形態,在思政教育中,信息技術、互聯網的不斷沖擊日益加劇。從整體上看,高校思政教學革新設計在思想意識形態、辦學定位、課堂教學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境地,對于學生的思想狀況,開放的輿論熱潮,“西式”的生活和消費理念,形式主義及享樂主義的盛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各種不良的思想紛繁復雜,對于身處高校“象牙塔”里的學生來說,他們自身價值觀念的基礎不夠穩固、社會經驗不足,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同時,貧富差距、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出現,使一些學生的學習信念缺失、沒有遠大的報復和理想,導致學生的對思想課程的學習存在誤區。
(2)生本理念的融合度低。盡管“以生為本”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滲透較為普遍,但是很多院校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一味地將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擺在首要位置,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尚未建立長期堅持的教育指導,學生無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良好性格,完善自我素養。
(3)思政教育方法單一。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的教育方法也理應進行改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精湛、教學內容題材不夠鮮活,學生的學習欲望難以得到發揮,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難以達到細致和深入。再加上很多教師仍然沿襲了傳統的“多媒體教育”導向,使學生在思政課程中較為機械,思政考核評價機制以及人本教育評價難以融合。
在加速“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中,教師要為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規劃,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政教學,實現學生積極、樂觀、健康、陽光的成長和發展。而在推進高校思政教學的革新設計上,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調動學生的本能力量,形成新的教育方式和動力機制,讓學生能夠發揮自主能動性,進一步實現思政教育的優化革新。
在生本教育的發展理念下,教師應當作為學生的“航船”,而不是拉動學生向前的“纖夫”。在教學之中,教師要盡可能加速對思政教育的雙向轉化,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轉變出來,形成思政教育的“靈魂”,為學生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首先,思政教師應該遵循以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凈化高校網絡環境和思想環境,堅定學生的內心理想和信念,使學生能夠生就一雙“慧眼”,能夠辨別是非,主動探究各種資源信息,摒棄低俗、暴力等負面的因素,處于一個樂觀開朗的成長環境之中。其次,采取網絡話題探討、新聞熱點評議等方式,展開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學策略,確保學生處于生動、融洽的教學環境中,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穩固開展。
例如,河北科技大學為了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把思政課堂搬到西柏坡,現場開展“思政小課堂,紅色大課堂”等形式,回顧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脈絡;闡述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大開大合;解讀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引導同學們志存高遠,奮力去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思想根基,讓在校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趕考”精神。
圍繞高校特色思政工作的開展,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通過常態化的教育優化,從品牌建設、教育熏陶、特色實踐等方式,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在提高高校辦學特色的同時,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結合學校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師崗位職責評價標準,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和綜合能力,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讓優質的思政教育品牌為大學生思想建設、性格塑造起到積極作用。
例如,四川大學馬克思學院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打造特色高效黨建教育品牌,提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目標,制定新舉措、形成新體制、構建新模式、培育新隊伍、積累新經驗,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舉措,分解任務、責任到人、落實到崗。舉全校之力共同打造一批標桿思政課堂、標桿思政課程、優質教學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川大特色的高水平教學方案和教學案例,推出一批高水平思政教育理論成果。
為了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要進一步革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在思想,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和能力,制定適合學生深度研討的本土化教學內容。
首先,教師要對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學素材進行革新,通過加入一些社會熱點及時代話題,帶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將“興趣”作為推注學生發展的唯一驅動力,使學生能夠采取循序漸的學習方法了解思政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其次,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學生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氛圍達到最為理想的狀態。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教育等模式,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探究。不斷調整思政教學和學生內心思想的契合度,強調教育內容的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把生本理念同政治方針、政治工具、政治實體教育緊密結合,真正滿足學生自身的價值追求,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近些年來,高校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希望借助于科學的思想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時代精神、風險精神,做新時代的接班人。綜上所述,生本理念作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貫穿于時代教育的發展始終。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加速對傳統教育的改革發展,創新教學設計方法,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才能夠實現對教育資源的不斷整合,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創造和升級,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使生本理念助推高校思政教學的開展,幫助高校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