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倪倪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踐行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當前所面臨的根本任務。文化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主要涉及學校內部的文化生態因子及相互關聯所形成的系統。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關問題,有助于深入、系統地把握育人規律。
(1)整體性理念。整體性是生態學的一個基本觀點。社會文化生態是由人、社會、文化、自然構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統是由生態位、生態鏈、載體和環體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包含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要素。他們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最終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要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放在文化生態優化視閾下探討,就必須把握其整體性特征。
(2)平衡性表征。平衡性是一個良性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的平衡性主要表現為各資源要素定位準確、各司其責、信息和能量流動暢通等。從教育內容上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指導思想一元化是有機統一的,沒有文化一元化引領的文化多樣性是無序混亂的文化生態,沒有文化多樣性協同發展的文化一元化是不健康的文化生態。
(3)開放性要求。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本身與社會文化生態系統不間斷地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交換,與其環境相互聯系、作用。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知行合一,社會實踐是重要的教育途徑和方式,社會實踐活動可充分汲取社會、學校、家庭中的教育資源,與社會文化生態進行對接,這樣也有利于引入鮮活、生動的教育內容。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從線下拓展到線上,文化生態系統的開放性也體現在與虛擬文化生態環境的對接。
(4)關聯性運行。德國哲學家漢斯·薩克塞強調,“生態學要求觀察事物之間的關聯”,文化生態中的每個因素都是有機關聯的,各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又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涉及生態系統與各種生態環境之間、不同教育生態主體之間的復雜關系,要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找到各要素的特征、相互之間的關聯、運行的規律等。
(1)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位失衡。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受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互聯網傳播方式對大學生的信息獲取、知識學習、娛樂消遣等影響較大。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轉型也影響著大學生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大學生們并沒有處在一個文化真空之中,而是在各種文化思潮交融交鋒,價值觀多元選擇的環境之下,那么從文化生態學角度思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厘清文化生態中各生態位的定位和作用,引導各生態位發力,促進生態位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確保生態鏈的有效運行。有學校管理層認為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只是學校和教師的事,如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價值、道德情操取決于學校教什么就學什么,學校怎么教就怎么學,學生被動接收,這是長期以來不重視生態位中學生主體地位造成的結果。
(2)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鏈合力不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教育方法為鍵、以教育者、受教育者為節點的互動循環鏈,因此,要增強該文化生態鏈各要素間的系統性和互動性,用文化生態的內生動力促進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的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學校不注意教育方法和內容的配合,核心價值觀教育不等同于純知識性教育,應該強調理論對接實踐,知行合一,為學生設置可觀、可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情境。此外,也有學校不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互動,缺乏全員育人的管理意識,缺乏對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的地位的重視,導致文化生態鏈合力育人效果不明顯。
(3)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環境優化不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不僅僅涉及校園文化環境,作為一種以價值觀教育為目標的文化生態建設,也要考慮文化生態環境的諸多組成要素之間的關聯和協同。社會、家庭、學校三者構成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環境圈,但部分學校存在不重視文化環境育人、教育資源碎片化、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這都與文化生態環境優化不足有關,因而處于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及網絡時代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能力略顯不足。
(1)調動各生態位的積極作用,優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生態位”是指在生態群落中,一個物種與其他物種相關聯的特定的時間位置、空間位置、功能位置的總和。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具有特定的生態定位和功能。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高校校園文化不應是雜亂無章的單一的,而是多元且有序的,這就需要學校要能夠明確校園文化中一元與多元的關系;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對學生們的地域背景、個性特點、專業特征、培養目標進行整體分析,對教育資源進行系統布局,從而不斷促進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化。
一是高校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全過程,無論是教學、科研、學生活動、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都要注意用科學高尚的人生目的、崇高而科學的信仰、道德情操、共同的社會理想感染教師、引導學生,切實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引領校園文化生態環境健康發展。二是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內容中。高校要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入到物質文化建設中,比如,教育者可以通過入學教育,帶領學生走進特色建筑,回顧校史、感受現狀,增強愛校愛國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校園文化的發展脈絡,堅定文化自信,樹立報國情懷。三是學校要尊重并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黨團組織和紅色社團自主開展校內校外實踐,如,“文明隨手拍”“正能量一路同行”等活動,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行動中。
(2)合理布局文化生態鏈,保障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有效運行。生態鏈是用來表示自然生物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環環相扣的聯系,文化生態鏈是指兩個以上的文化因子間相互作用構成的線性聯系,這些文化因子包括教育主題、內容、方法、過程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鏈是由生態主體為主要節點、生態介體為主要鍵所形成的文化生態鏈,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為主要介體。其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精準地把握教育內容和主題。學校要注重引導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二,教育方法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方法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與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途徑相適應。傳統的教育方法只考慮到單向傳遞,從文化生態視角出發,系統內部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生態位主體,既是教育信息的自造者,也是傳播者,包括受教育者群體內部,也存在信息流的互動。教育對象本身為個性化與多樣性變量因子共存,因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要堅持針對性和互動性,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其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文化生態環境育人大格局。學校環境要與家庭、社會等環境相互融通、互為補充,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鏈的有效運行。
(3)創新教育評價機制,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細落實。科學的評價機制對于優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必要保證。其一,側重發展性評價,主要體現在發現問題、改進和幫助學生繼續發展。這種評價思路相較于傳統的結果性評價最大的優點在于,充分尊重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文化生態系統內部要素的關聯性、循環性要求;其二,實行多元評價。基于建立文化生態型師生關系的目標,學校在教育考核中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不僅是教師主導評價,也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且學生之間也要有互測互評。此外,不僅要考察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還要參考學生在校內的日常行為表現,包括黨團活動、綜合實踐的情況,全方位開展考評。其三,做到規范評價。所謂規范評價,就是在尊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科學的量化考評。比如,自大學一年級起就為學生配發人手一冊的“德行考評手冊”,其中包含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個人自評等項目。組建由輔導員、院系兩級德育專干組成的大學生德行檔案管理團隊,團隊及時開展審核認證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