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美玲 劉蘅哲 趙文星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 山東·菏澤 274000)
“課程思政”是實施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措施,[1]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我校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實施了一系列思政教學改革,臨床醫學專業根據自身專業特點,深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致力于思政建設,并成功立項為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專業發展,需構建考核評價體系。
(1)課程思政是一種前沿的價值引領,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有機融合,[3]課程思政專業建設如何開展,效果如何,一系列問題缺少考核評價體系都無法回答,這就需要一個參照標準進行檢測,建立完善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思政實施良好的必要條件。
(2)在課程思政專業建設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和缺陷,構建評價體系可以及時進行判斷和分析,以找到解決的對策,起到診斷的作用。在評價體系中制定相應的標準和依據,各主體可參照此標準調整自己的行為,起到調控的作用。評價體系中設立由高到低的標準,不同的層次要求,激勵各考核主體不斷上進,達到更高的目標,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
(3)在思政專業建設中缺乏相關的教學質量制度保障,沒有進行系統化的考評工作,缺乏相關的有效文件和規范指導,不利于整體工作效益的提升。
(1)評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在教學中具有指導作用。進行思政專業建設要將課程標準進行優化和調整,在教學素質目標中要體現育人目標,融合醫者仁心、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科學素養、敬佑生命等思政主題,教學目標中加入職業道德培養,遵循基本道德和職業操守,在教學要求中體現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等思政目標。各學科應從課程標準著手,把準大趨勢,駛好方向陀,使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要和德育協同并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2)評思政素材資源。各學科根據自身特點制作思政素材,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文檔的形式呈現,展現真實案例、名人名家、感人事跡,將思政元素蘊含其中,使學生的心靈深處有所觸動,并將思政素材進行描述,字數不少于300 字。由此可將素材內的思政內涵進行闡釋,使學生體會到醫學事業的偉大,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自己的專業理想,認清自己背負的神圣使命,實現育人功能和價值引領。在評價中應設置不同的檔次,賦予不同分值,思政資源的質量及數量都要作為評價指標,以包含多種呈現形式的資源為最佳,可激勵創作者不斷改進、豐富資源的形式,提高資源的質量。
(3)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由于每位教師的教學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水平、人生閱歷不用,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也各有差異。在進行思政教學設計中,不應局限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提高,應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貫穿其中,將知識、技能與職業道德三者水乳交融,有機巧秒的展示。避免將思政內容強行植入,學生不易接受,顯得較為突兀,應做到潤物無聲、不留痕跡。評價時注重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融合程度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是否恰當,制定分層標準,評定作品處于各層次的水平,給予不同的改進意見。
(4)評學生競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臨床醫學的學習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比如診斷技術中問診、對病人的體格檢查包括視觸叩聽以及四大穿刺技術,都需要切身實踐才能夠掌握要領。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建的效果,學校定期舉辦臨床技能大賽,包括校內選拔賽、省級及國家級比賽。內容涉及肝臟觸診、胸腔穿刺、心肺復蘇、外科換藥四大基本技能。教師在指導中規范的操作、人文關懷,學生感同身受,內化于心,并付諸于行動,[4]在進行技能操作過程中,除了考察學生的手法、操作步驟、操作熟練程度、操作要領等是否規范外,還要注重人文關懷,是否把模型作為實際病患,在溝通中的語言交流方式、行為舉止、精神風貌、儀表儀態等都是考核要點,要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促進人文素養的形成,在操作中注入溫度,進行工匠精神、仁心仁術、大愛無疆、愛嬰愛傷等價值引領。讓學生認識到醫學操作不是簡單的機械性的行為,而是注入了情感、關懷的救助行為。通過比賽,能夠加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了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能增強同學們的團結協作能力、責任擔當意識,院校之間的比賽也能增進交流合作,互通經驗,做到教學相長。
(5)評教師教學。建設思政資源庫是為了教而做準備的,只有教師正確的傳遞知識,學生才能良好的接納。思政教育已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單兵作戰,而應該發動全員,將思政教育滲透到一切知識的傳授與應用中。因此每門課都要深挖課程育人價值,并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由系部組織聽課小組對授課教師隨機聽課,檢查教案及教學資源。評價教師在備課中是否體現德育元素,是否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教學中是否恰當應用思政資源,融入方式學生是否接受,效果如何,三維目標是否實現。教學結束后教師有無進行道德模塊的教學反思,以進一步調整教學方案。通過評價提高了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激勵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6)評教科研成果。以教科研促教學,鼓勵教師進行教科研的開發和應用,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總結經驗,及時發現教學中思政教育方面的問題,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教師間互相學習合作研究為主要形式,撰寫論文及申報課題立項,學校對準予立項的課題及相關論文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提升教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通過構建考核評價體系,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強化了教師的育人意識,促進各責任主體自主診斷、深刻反思,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規范相關教學單位教學管理,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專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尚不夠完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經驗,總結一般規律,使之系統化、規范化,更能科學、全面又具有一定先進性的綜合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查缺補漏和提高,通過不斷改進,指引課程思政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