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檢驗系 湖南·長沙 410013)
在現代醫學中,疾病的診治已離不開檢驗結果的輔助診斷,培養高水平的檢驗人才是時代的召喚。檢驗醫學教育的發展為我國臨床檢驗醫學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有力支撐。[1]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是醫學檢驗專業的核心課程,而實驗課又是該課程的重要部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決定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決定了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能勝任所要承擔的檢驗工作,是否能為醫生的診治提供可靠的輔助信息。[2]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專業要求,要發展,改革才是硬道理,為提高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實驗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教研室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6S 管理是指對生產現場各生產要素(人員、機械、材料、方法、環境等)所處的狀態不斷進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其內容為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和安全(Safety),這6 個詞都以“S”開頭,所以簡稱6S。[3]
對實驗預備室和實驗室重新整理規劃,使預備室和實驗室內僅保留與實驗教學相關的試劑、儀器和物品。并根據使用頻率規劃放置位置,分類定點存放。
對實驗場所的地面及桌面用黃色色帶紙劃分出各種物品存放的區域,對于抽屜里的一些小物品,用隔板分隔開,使物品更清晰明了。在地面、桌面、墻壁、柜門、抽屜等位置貼好標簽紙,做好定位標識。實驗器材如天平、振蕩器、吸量管架、移液器架、廢液桶、廢料桶、銳器桶等均用黃色膠帶紙設置固定放置區域并貼上標簽。每個學生都有一套各種規格的Eppendorf 移液器,裝在專用盒子里,貼好標簽和編號,放置在專用柜子里。
定位管理方便學生取用試劑和器材,節省了時間,使其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驗的觀察并思考,老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有效提高了實驗效率和教學質量。
實驗室安全教育是學生進入實驗室的必修之課,教研室定期開展實驗室安全檢查與自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注重生物安全知識的教育,我們建立了實驗室準入制度,每屆新生入學后,都必須接受實驗室安全知識培訓,閱讀《實驗室安全守則》。進入實驗室必須穿工作服,每次實驗都要帶手套,讓學生把每一份標本都當成疾病陽性標本,養成自我防護的好習慣。定位放置的廢液桶、垃圾桶提醒學生不能隨便亂倒廢液、亂丟垃圾,并及時分類回收廢液和清理個人垃圾。嚴禁在實驗室喝水和吃東西,在隔壁房間內設有學生專用柜,每個學生有一個柜子,鑰匙自己保管。學生的書包、水杯等物品均放在柜子里,實驗課結束后工作服放到柜子里,避免帶回宿舍造成污染。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用到的儀器有自動生化分析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熒光分光光度計、紫外光分光光度計、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恒溫箱、電泳儀、穩壓器、離心機、電子天平、振蕩器、水浴箱和pH 計等,這些儀器的狀態直接影響到實驗教學的進度和效率,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對儀器進行清潔和檢查,老師復查,在儀器使用本上學生和老師依次簽名,對有故障的儀器及時進行報修。
教研室建立了“值日工作制度”和“值日工作記錄表”,實驗結束后值日生對實驗室臺面、水槽、黑板和地面等進行例行打掃,并規范整理好試劑、器材、儀器及其他實驗用品,最后整理好所有清掃工具,若有需特殊處理的廢料和廢液,則需放入指定回收地點,打掃完后由值日生、指導老師和教輔人員依次在記錄表上簽字,做到各負其責,層層把關。
實驗室實行6S 管理以來,取得了明顯效果。預備室和實驗室更整潔美觀了,提高了老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在實驗過程中能做到隨時和隨手整理,實驗結束后,學生都能將實驗用品歸位,有效避免了物品隨意放置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種良好的習慣必將使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及工作中享用一生。
檢驗質量直接影響著醫療工作的整體水平,提高檢驗質量是檢驗醫學界永恒的主題,質量管理是臨床實驗室管理的核心,是實驗室生存發展的前提。[4]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是臨床檢驗的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因此加強在校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質控意識和培養他們的質控能力是迅速提高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技術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是檢驗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實驗課課時多,大部分實驗都是定量檢測。通過定量檢測,可以考察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往都是直接從臨床科室取正常體檢者的血標本來檢測,而且是多個體檢者的血標本。對于血液中某種生化指標的準確值并不知曉,老師不能評判學生得出的檢測結果與準確值的的差別。學生實驗技能的掌握主要靠教師在實驗課上巡視時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觀察來做出主觀判斷,因為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在評價中難免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偏見。
教師先用質控血清制定出自己實驗室的靶值和標準差,再用質控血清作為待測血清讓學生檢測,將測定結果與靶值進行比對,就可知學生檢測結果是否準確。而檢測結果的準確與否可反映出學生的實驗技能是否規范,是否有良好的操作習慣,包括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的正確使用與校正,試劑的準確配制和標定,規范性實驗操作習慣的養成,實驗條件的掌握和控制等。
另外,以往做臨床生化實驗時,學生只求快速檢測完算出結果,認為實驗就算結束了,對實驗過程不太重視,因而操作有些草率,不太規范。但是他們又想知道血液中這項生化指標的準確值到底是多少,想看看自己的結果做得怎么樣。但是因為老師也不知道血標本中的指標檢測值,所以無法評判學生的實驗結果,這就打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質控血清作為待測血清來給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結果出來后,陸續填到電腦里制作的實驗結果表格里,待所有學生全部填完結果后,在課程小結時老師會公布待測血清的靶值和標準差,這時候學生往往會比較緊張,生怕自己的結果不在質控范圍內。若有學生結果屬于失控值,則需重做,直至結果在允許誤差內。這個可以反過來促使他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更規范和細致,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過程中選擇多個臨床生化檢測項目,采用質控血清讓學生實驗,通過一定“量”的訓練而達到實驗技能“質”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質控意識,提高了質控能力。
以往的實驗教學,老師常常扮演著保姆的角色,總擔心學生對實驗內容不清楚或者會做錯,因此會講很多內容,把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每一個細節都講得清清楚楚,有的老師在某些關鍵的實驗步驟甚至會自己動手,學生只是觀摩,這樣導致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不會設計和探索,不會思考,自主性不強,做完實驗后印象不深。雖然開設了大量的實驗課,但學生收獲甚少。
為了培養會思考的創新型人才,我們對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少講多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多看多觀察,老師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指出,讓學生說出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正確的操作是怎樣的。另外設置了“歡迎來找茬”的環節,比如在教授微量移液器和刻度吸管的操作時,讓一個學生操作,其他同學在旁邊觀察,待操作完后讓圍觀同學找出他的錯誤來,這樣的方式讓同學們印象非常深刻。
以往的實驗考核方式是一個老師負責同時監考五名學生,學生的實驗過程從頭至尾都是由同一個老師監考。這樣容易受到不同老師主觀因素的影響,有的老師監考嚴一些,有的老師監考松一些。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實驗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不同的環節由不同的老師負責,比如微量移液器和吸量管的考核由兩個老師負責,分光光度計的考核由另外兩個老師負責,這樣盡量做到學生在不同的考核環節監考老師都一樣,標準也一樣,更加公平化。另外,這種考核方式也大大提高了考試效率,減少了等待的時間。
實驗教學改革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通過上述改革方式,學生更喜歡和重視實驗課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提高,對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有利于學生順利進入臨床實習,為培養高質量的醫學檢驗人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