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強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嶺子鎮中學 山東·淄博 255154)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居民外出務工,其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鄉,形成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常由祖父母代為撫養。父母的長時間缺位,削弱了正常家庭的撫養和教育功能,導致部分留守少年兒童心理、行為、學業等方面發生嚴重問題,[1]留守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2016 年2 月4 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本文作者從事初中教學工作30 多年,基于實踐經驗結合一些研究報道,分析農村留守初中學生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發生原因,討論了政府、社會、學校和教師對留守中學生教育應起的作用,最后介紹了采取的教育引導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希望能為教師對留守中學生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
(1)整體上學習成績不理想。當前,我國留守少年兒童多由祖父母輩照顧,他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留守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進行輔導。[2]此外,祖輩代理監護人由于精力原因或溺愛心理,易疏于對留守學生的監管,無法及時督促他們學習。研究表明,農村留守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呈顯著的負相關,[3]而留守學生主觀幸福感普遍偏低,在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時,很容易出現懈怠、貪玩、作業敷衍的情況,導致成績不理想。而不理想的成績反過來導致他們被忽視,使其學習興趣進一步下降,表現出自暴自棄的態度。因此,相比于父母均在身邊的學生,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的留守學生整體上學習成績較差,且學習幸福感隨著年級升高每況愈下。[4]
(2)部分留守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嚴重。初中學生正處于從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時期,多數處于“叛逆期”,渴望獨立、不愿被約束,但其心智還不成熟,遇挫折時易產生偏執、逆反、敵對及人際交往適應不良等問題。而祖輩照顧孫輩多以“吃飽穿暖”為原則,忽視心理健康教育,且存在溝通障礙。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許多留守初中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性格和心理問題。部分留守學生由于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陪伴、撫慰和鼓勵,易產生自卑、抑郁、敏感等心理問題,導致性格內向、自閉、孤僻、不合群,與同齡人交往時容易缺乏自信。[5]另一方面,一些留守中學生因缺乏父母的管教,且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一些過激言行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逐漸發展成攻擊行為,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不愿意與人冷靜溝通。[6]
(3)不良行為多、安全意識差。初中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強,容易受到一些新鮮事物的誘惑,但又不完全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如不及時對其進行教育與引導,則他們容易會受不良因素的誘惑而誤入歧途,發生逃學、打架、早戀等問題。此外,由于缺少父母及時的安全教育與指導,留守學生對身邊的不安全因素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使他們的人身安全更易受到威脅。
(1)改善農村中學生的成長環境。初中是義務教育階段,各級政府均在加大義務教育資金的投入,普遍推行了免收學費,同時也加強了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但是,為了給少年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等場所的管理,特別是農村和小城鎮對上述場所的管理多有不規范之處,更應加強管理,從而凈化留守中學生的生長環境,使他們不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促進城鄉教育條件的公平,促使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流動,努力改善農村的教育設施。
(2)加強對留守少年兒童的社會關愛。目前,政府對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關注程度不斷增加,社會各界也以各種形式展開了對留守少年兒童的關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留守少年兒童的境遇,但目前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懷特別是精神上的關懷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以營造關懷留守少年兒童的社會氛圍。[7]比如,充分肯定外出務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對于縮小貧富差距的積極意義,增強其子女的自豪感;號召社會上下開展針對留守少年兒童的全民關懷活動,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世界,消除因留守帶來的自卑感,積極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從內心深處生成改變自身處境的信心和決心,而不能僅僅對其報以同情、憐憫的態度,使其產生“弱者”心態,進一步失去自信心。[7]
(3)健全學校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在少年兒童成長中,學校是家庭之外的最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但目前農村中學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有待健全。首先,學校需加強對留守學生的關注,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共同建立起留守學生的關愛體系。其次,應對留守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進行統計,建立內容全面的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便對每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此外,學校應進一步重視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測試、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留守學生,可采取“結對子”的方法予以重點關懷,引導學生學會傾訴和釋放壓力。通過各種方法發現留守學生的優點,及時表揚與鼓勵,增強其自信心。最后,一些研究顯示留守少年兒童與父母聯系頻率越高,其心理健康程度越高。[8]因此,學校還應與留守少年兒童的家長保持聯系,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并且指導家長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和溝通,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育。
(4)提升教師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能力。班主任老師作為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重要領路人,對其健康成長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義務去關注并及時解決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較少,學校對教師開展學生心理教育的能力未予重視,絕大部分教師未受過專門培訓,多數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經驗不足。為使教師在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中擔起更多重擔,在學校充分重視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教師應注重對自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各種專業的培訓,組織內部溝通,分析案例、總結經驗、相互學習,提升教師對留守學生的進行心理疏導的能力。
作者作為長期在農村中學從事教學工作并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基于多年經驗,分享幾個通過心理疏導、小組幫扶、教師陪伴、家訪等方式,對留守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
案例1:李X 同學成績中游,聽課態度認真,但注意力不集中,經批評教育能認識到錯誤,態度誠懇,改正較快,不過幾天后又重犯。通過走訪發現其系留守學生,其祖父母非常重視其教育,為其報了課外輔導班,一周上課6 次,天天接送囑咐,但回家后就玩耍、看電視,不認真完成作業。其祖父母相信孩子,不看做了多少作業和對錯,認為只要按時上學上輔導班即完成了任務,認為孩子很優秀,實際上作業錯大半,考試成績差。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多次找該生談心談話,使其認識到敷衍的態度如同掩耳盜鈴,只會害了自己;通過家訪溝通,使其祖父母認識到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問題所在。經過教師和家長一個學期的努力督促,該生學習態度端正,自制力增強,上課能集中精力聽講,學習積極性明顯增強,勤學好問,課后努力,成績明顯提高。該案例的主要問題是孩子祖父母經驗不足,僅重形式、不看實效,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不夠了解而造成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流于形式,經充分溝通改變其想法后,該生狀態明顯好轉。
案例2:王X同學與祖母一起生活,父母城里打工供養,衣食無憂、學習努力、一點就通,但一做就錯,但卻不虛心認錯;性格豪爽,喜歡指揮管理別人,自己卻懶得動手,長期下來與同學關系不融洽,不尊重他人的意見。通過家訪發現,在家里其祖母照顧周到,家務不讓做,過分溺愛,使其變得很任性,而其家長則認為寄錢給孩子保障其生活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養,使其養成自我中心的習慣。針對該情況,作為班主任一是對其進行紀律教育和集體榮譽教育,并讓其擔任小組長,因勢利導,培養其與人平等相處的能力,使其逐漸知道應如何與人正常交往;二是采取結對子的方法,在短期內指派教師對其進行一對一重點幫扶。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該生與同學關系明顯改善,學習成績大大提高,其家長也對該生狀況的改善欣喜不已。
案例3:例如,唐X同學,其父母感情不和,母親常年在外,性格內向,聰明好學,但父母的一些事情導致其存在一些心理障礙。她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總成績優秀,期末考試數學滿分,平時守紀律、值日積極,在班內威信較高。但寒假開學后發現寒假作業未做,查其原因,說不想做,認為放假就該休息。開學后開始在校學習正常,但開學3 周后,先請事假一天兩天,再請病假一周兩周,最終不來上學。校長親自做工作,家訪中發現是家長與該生談話中表現出“讀書無用論”的態度,且父母經常當著該生的面長爭吵,使孩子產生心理陰影。經私下對家長進行批評,使家長親自把學生送回學校,當眾表態將一直支持其上學,希望其有所成就。班主任、教師、學生代表都去與該生做交流,鼓勵其做好自己的事情。該學生終于返校學習,并且更加努力,班級活動積極參加,成為班級學習的榜樣,其父母的感情狀態也因此而有所緩和。通過該生的案例可見留守學生對父母的言行舉止態度非常在意,父母在孩子面前講一些不妥當的話,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案例4:孫XX 同學,父因病早逝,與母親、祖母一起生活,母親為生計經常外出,十分繁忙,平時由祖母照顧其生活。該學生比較懂事,勤奮學習,成績中上,但很少與同學交往,冷漠寡言,幾乎不主動問問題。任課教師通過“代理家長”與“結對子”的方式,積極關懷該生的生活狀況;同時建議其母親盡可能和孩子多交流、多進行精神上的鼓勵;組織班里幾名班干部和和與該生親近的幾名學生,組成幫扶小組對其進行重點幫扶,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克服心理冷漠的問題;積極動員該生參加學校班級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對學校產生依戀感,心靈不再孤寂。該學生逐漸變得開朗外向,學習更加努力,勤學好問,成為了班里的優秀學生,順利升入重點高中。
農村地區留守初中學生存在較多的心理行為問題。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對于留守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避免誤入歧途至關重要。學校和班主任老師應加大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度,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積極尋找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及時糾正、因勢利導,可有效消除因家庭環境和教育方法導致的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同時,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為留守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