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紅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洛陽 471000)
近年來,隨著高校來華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由于跨文化適應性障礙的存在,和國內本土學生相比,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大,心理問題也更為復雜。一些調查和研究發現,高校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有的高校甚至出現多起留學生因心理疾病導致自殘、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案例。[1]加強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學生克服跨文化的不適應性,解決留學生的心理問題,減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培養留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當前來華留學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對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對于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案例一:2018 年5 月,一名巴基斯坦女生與印度男友發生口角,傷心過度,服用藥物布洛芬數十片,意欲做出過激行為,幸被同學及時發現,送至醫院急救,急救室中,該生情緒激動,拒絕配合醫務人員洗胃治療,同學勸說無效,救護陷入僵局。筆者在現場開導學生:生命對于一個人是最重要的,父母不惜錢財送她出國讀書,為的是她身心健康,學業有成,想象一下此時身在異國的父母憂心忡忡的樣子。最后,該生為親情所打動,同意配合治療,后痊愈出院。據了解,該生平時不愛與人交往,性格較為內向,結交的男友性格也較孤僻,二人經常產生矛盾。
事件發生后,筆者參與進行了如下工作:把該生列為重點心理幫扶對象,該生的微信或電話,即接收即回復;做好事件的隱私保護工作,保護該生在同學中的形象,減少其自卑感和孤獨感;為該生調換室友,安排其最信任的同學與其共同居住,對其密切關懷,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筆者經常到宿舍探望該生,談話談心,噓寒問暖,使其隨時感受老師關愛;與其男朋友深入談話,化解兩人的矛盾,使兩人妥善處理關系,正常化交往;與其家長溝通,督促家長起到切實監護作用,并簽訂保證書,堅決杜絕類似行為發生,否則退學處理;協助心理輔導老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慰;為其安排“一對一”中國學生志愿者,動員其加入中外社團活動,豐富課余生活,調節個人情緒。經過一段時間后,心理疏導工作效果明顯,該生不再是憂郁的模樣,常常笑容、笑聲伴隨,學習成績也大有進步。
案例二:2019 年10 月,適逢年度獎學金名額評比時期,一名上年度獲得獎學金的贊比亞女生,本次落選,學生情緒失控,失眠,胡言亂語。事后得知,該生在入校之前曾在本國患有輕度抑郁癥病史,如今受到精神刺激,誘發舊癥。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參與進行了如下工作:筆者在事發后到宿舍撫慰學生,視其如正常人一般對話,護送其到醫院看病;安排專人照顧該生起居和服藥,召集非洲學生志愿者,分小組輪流值班,全天24 小時無空檔守護陪伴該生;協助宿舍管理員收走該生房間銳利物品,封鎖陽臺門,杜絕安全隱患;與家長溝通,商討治療方案,鑒于該生不具備回國醫治的獨立行為能力,家長最后親自到校接該生回國治療,該生平安交付家長。
上述是筆者遇到的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兩個典型案例,雖然事件得到積極應對和處理,但是趨于被動的處理方式反映出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不足,由于預防工作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理危機事件發現和干預的滯后性。因而,引發對當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部分高校來華留學教育起步較晚,對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關注,師資力量配備不足,管理模式陳舊,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相對滯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沒能夠做到防治結合,預防工作不到位的現象。
做好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理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監管和預警機制,預防或減少心理行為問題,促進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各院校基本未開設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賴于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沒有形成系統化教育體制。高校有必要結合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需求,開設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識課程,充分發揮心理健康理論課的重要作用,讓留學生學會心理調適。在課程設計上,針對學生層次、年級特點、成長需求進行合理設計,使大小課程對應、前后課程呼應、系列課程和興趣課程相輔相成。[2]
除第一課堂之外,積極開展多元化的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營造積極的心理育人的校園文化,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緩解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學校針對常見的心理問題,組織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輔導等向留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節技能,使留學生對心理狀態具備簡單評估能力,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尋求適當幫助。新時代形勢下,要利用新媒體,借助網絡資源,為留學生提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通過學校心理教育主題網站、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向留學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幫助留學生消除心理問題,提高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免疫能力。
招收來華留學生時,對于具有既往身心疾病史和潛在心理疾病傾向的留學生,應慎重考慮錄取。對已入學的留學生要及時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及時了解留學生的背景信息和心理狀態,建立心理異常留學生檔案,重點關注父母離異、單親家庭、行為異常的留學生,將這些留學生的情況及時反饋給相關的留管人員和任課教師,給予密切關注和人文關懷。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對問題學生主動介入,及時約談,了解學生狀態,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務。對留學生的心理狀態測評最好每學期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檔案做到動態化,對問題學生要跟蹤監測,經常進行心理疏導。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發生。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各個主體,制定出留學生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保證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和處理。對留學生也要建立“校-院-班-宿舍”四級體系,尤其加強“宿舍-班級-輔導員”三級工作網絡和預警機制。嚴格信息匯報制度,落實對班委、宿舍長的教育,對同學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隱患,及時上報,輔導員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及時干預,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將心理危機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高校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由于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留學生的心理服務工作者需要具備更高的語言水平與專業能力,目前留學生教育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難以滿足工作實際需求。建設專業化師資隊伍,一方面要定期對一線教師、管理人員進行必要的跨文化知識和心理知識培訓,使他們掌握工作方法與技巧,對進行有效心理疏導。另一方面,建立專業的心理問題解決機制,提高心理教育效果。選拔有留學背景的心理學教師,邀請心理輔導方面的專家組建心理咨詢隊伍,幫助留學生排解心理上的問題,度過由文化休克所帶來的煩燥期。[3]學校心理輔導部門要設立留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安排具有心理教育專業資格和雙語交流能力的教師,開展留學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
朋輩之間更容易相互溝通和互助,在心理問題輔導方面,擁有不可取代的優勢。朋輩心理輔導可以彌補專業心理輔導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識普及宣傳、心理危機動態監測和互助人文關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4]由于語言障礙、文化沖突等原因,許多來華留學生傾向于把自己封閉于本國留學生的獨立社交圈,與外界中外學生缺少交流溝通和社交活動,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思鄉情緒,遇到生活和學習壓力時,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失落、無助等心理感受,甚至出現心理問題,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通過朋輩釋放壓力,尋求情感支持。
構建留學生的朋輩心理支持系統,可以成立中外學生志愿者團隊,發揮學生會和班干部的作用,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幫助,進行朋輩心理服務與情感支持。專業心理老師定期與中外學生志愿者進行交流,對志愿者團隊進行心理知識培訓,傳授朋輩心理輔導知識技能,提高志愿者心理輔導能力,幫助來華留學生適應中國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順利度過文化適應危機期。此外,積極組織留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增進留學生之間以及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填補留學生思想上的空虛,使其快速融入校園學習生活,順利完成學業。
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海外人才培養工程的重要一環。高校需要不斷探索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借鑒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體系,結合來華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預防機制和干預機制,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校園和社會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