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捷 陳明 陳向清 盧德光
膽道術后留置T 管目的是引流膽汁、殘余結石及膽道減壓并支撐膽道,消退膽道內的炎癥等,是膽道外科較常規的手術方式。近年來膽道術后免T 管研究較多,臨床實踐也證明該方法可行,但T 管引流術仍是某些疾病治療中必不可少的手術方式,且安全、有效。常規認為,膽道術后T 管引流2 周竇道可形成,在造影證實達到拔管條件后可拔除T 管,部分患者因需進一步治療常留置T 管較長時間,或行經T 管竇道膽道鏡探查取石,或因膽道感染較重需進行引流。膽漏是膽道手術并發癥之一,本院近1 年來延期拔除T 型引流管(術后7~8 周)后發生2 例膽漏患者,均為非老年患者,現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7 月本院2 例膽道探查T 管引流術后延期T 管拔除時發生膽漏的非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 例,年齡46 歲;女1 例,年齡59 歲。所有患者術前均診斷為“膽總管下段多發結石”,行膽總管切開取石+T 管引流術,其中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男性患者術后8 周返院擬行經竇道膽道鏡探查,女性患者術后7 周返院擬行經竇道膽道鏡探查肝內膽管取石術,均常規行T 管造影證實膽總管遠端通暢,患者膽道下端無殘留結石或狹窄,女性患者肝內膽管仍有少量結石。
1.2 臨床表現 男性患者在膽道鏡室拔管后即刻出現右上腹劇烈疼痛,逐漸加重,即刻取消膽道鏡探查;女性患者于膽道鏡室拔管后無特殊不適,運用電子膽道鏡探查發現探頭在腹腔內,可見腸管、大網膜等,未進入膽總管,患者第2 天出現右上腹隱痛。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立即于床旁沿原瘺道內置入頭端修剪后的T 管進行引流;男性患者經T 管引流后引流液不多,同時合并急性腹膜炎體征,行B 超定位下穿刺置管沖洗引流。
2 例患者均經過保守治療痊愈,無死亡病例。女性患者經引流3 d 后腹痛緩解,無液體引出,拔除T 管,隨訪無異常。男性患者合并急性腹膜炎體征,形成包裹性積液,多次行B 超定位下穿刺置管沖洗引流6 周后拔管治愈出院,隨訪無異常。
膽總管探查時放置T 管對膽總管有良好支撐引流的作用,多在術后2 周且經T 管逆行膽道造影證實膽道無狹窄、無殘余結石、膽總管下端通暢并見T 管竇道形成完全,經夾管后無異常即可拔除T 管[1]。但受T 管竇道形成不良等因素的影響,拔管后時有膽漏發生,據文獻報道,80.23%膽漏發生在術后3 周內[1]。綜合國內文獻復習,膽道術后膽漏報道較多,以常規拔除T 管后膽漏報道為主,延期拔除T 管后引起膽漏報道較少,國內文獻近10 年來報道例數較少。據文獻報道,延期拔除T 管引起膽漏最長時間為9 個月[2],其次為185 d[3]、120 d[4]。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普外科吳煒等[5]統計近11 年8 例延期拔除T 管膽漏患者均為8 周以上,且文獻報道延期拔除T 管發生膽漏患者絕大部分為>60 歲的老年患者。本院近1 年來延期拔除T 管發生膽漏的2 例為非老年患者,分別在術后8 周及7 周拔除T 管后發生膽漏。
膽漏的發生原因眾多,有患者自身原因,也有醫源性膽漏的可能。據文獻報道,膽漏的發生與患者年齡、營養狀態、基礎慢性疾病、糖皮質激素運用、誤縫T 管、選取T 管材質問題、T 管腹腔內行徑扭曲、過長、藥物影響及粗暴拔除T 管等多因素相關[6]。高齡、低蛋白、合并糖尿病、肝病等可導致竇道形成不良,拔管后導致膽漏的發生。該組病例中患者年齡較輕,均為非老年患者,男性患者正屬青壯年,不存在營養狀況及合并基礎疾病所致竇道形成不良的因素,且未用過糖皮質激素,T 管材質是乳膠管,并不是文獻報道中可引起竇道形成不良的硅膠管[7]。作者認為,2 例患者延期拔除T 管后發生膽漏以醫源性因素為主,需汲取經驗教訓,不排除誤縫T 管及T 管走行不適合,更為重要的是存在粗暴拔管因素,值得注意。女性患者年齡59 歲,屬于老年患者范疇邊緣,存在糖尿病,加之體型較瘦,營養狀態差,以上種種因素導致竇道形成不良,術后7 周拔管仍發生膽漏,腹部癥狀體征不嚴重,但經過3 d引流即愈合,說明破口較小,3 d 的引流時間大大減少文獻報道中需引流時間長的問題。
復習文獻,延期拔除T 管發生膽漏患者大部分通過非手術治療獲得治愈,極少數需手術治療。李永利等[6]報道5 例患者中,3 例再行開腹手術;1 例于原T 型管引流孔處置入引流管持續引流,歷時10 d 后愈合;1 例于原T 型管引流孔處置入引流管聯合鼻膽管引流,2 周后治愈。張建平等[7]報道10 例膽漏患者經非手術治愈8 例,膽瘺治療時間3~16 d,竇道留置尿管引流2~11 d,平均5.5 d,鼻膽管引流12 d;手術治愈2 例,1 例因縮窄性乳頭炎行經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1 例因膽管狹窄行球囊擴張術。吳煒等[5]報道8 例延遲拔除T 管膽漏,1 例行開腹膽總管T 管引流,3 例行開腹破口修補腹腔引流,余經過非手術治療治愈??梢?延期拔除T 管發生膽漏大部分患乾可經非手術治療治愈,但仍需密切觀察,謹防膽汁性腹膜炎、膿毒血癥所致死亡[8]。本次研究中,本院2 例患者均通過非手術治療治愈,1 例患者經原竇道修剪后的T 管置入引流,但引流液少,腹膜炎體征加重,經B 超證實存在肝下包裹性積液,經禁食、補液及多次B 超引導下穿刺抽液及置管引流治愈,治愈時間較長,究其原因,認為其破裂口較大,年輕患者疼痛較敏感[9]。
總之,雖然延期性膽漏時有發生,但不能一味追求延期拔除,延長T 管留置時間并不能減少膽漏的發生率,達到拔管條件的情況下,個體化、謹慎拔管方為正確之選。需在圍手術期全方位預防術后膽漏發生,如術前營養狀態及基礎疾病狀態的調整,術中謹慎操作,預防縫扎T 管,T 管走向盡量短直,術后注意觀察,拔管輕柔等。延期拔除T 管發生膽漏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一旦發生延期拔除T 管后發生膽漏只要發現及時,方法得當,預后可達到良好,一般經非手術治療可達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