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瑩
德育教育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而在校園中融入德育元素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及心理特點去設計和制定適宜的融入方法,從而發揮出德育教育的價值,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因此,下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分別是潤物細無聲——德育元素融入校園的意義,潤物細無聲——德育元素融入校園的策略。
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而將德育元素融入校園能夠保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也就是說德育教育不僅約束著學生,也約束著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也不太成熟,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還比較模糊,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指導,學生很容易模仿教師身上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基于此開展德育教育可以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有利于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從而順利地完成預期的目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
在如今的小學校園德育教育中,校園環境是融入德育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我們要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利用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校園環境的建設是一種顯性文化,因為學生能夠看得見、聽得見,而且學生本就在其中學習,所以,打造校園文化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特點,盡量讓學生參與到這一過程中。比如在已有的條件下擴充校園綠地和綠植的面積,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然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共同給小草澆水,讓學生形成愛護校園環境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班級環境可以也讓學生去打造,懸掛名人名言、設立文化長廊等,從而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提高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感知[2]。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成果,這需要我們不間斷地、潛移默化地創造機會,將德育元素融入到校園中。比如“母親節”來臨之際,學校就可以組織一場感恩活動,以班級為單位自行設計活動過程,其中特別要避免采用“說教式”或者“灌輸式”方法,而是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個學生為母親做一件事情,為母親洗腳、為母親做一張賀卡、為母親洗一件衣服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充分感受到母親平日里的操勞,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除了母親節,其他節日也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契機,父親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都有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值得學生去學習,這種生活化的主題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3]。
在如今的小學校園德育教育中,我們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設立德育基地,適時開展一次有價值和意義的大型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去外面看看,如定期參觀博物館,定期祭掃烈士墓園,定期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等,每次活動結束之后學生都應該寫一篇心得體會,以此提高每個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靈,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定期給學生播放紅色題材的電影,培養學生的國家榮譽感,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除去在校園融入德育元素,家庭學校相結合也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定期開展家長會,或者定期去學生家里家訪,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學生家長的道德水平,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將德育教育的意義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小學教育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時要結合校園文化的特點和功能,采用多樣化的融入方式,以此保證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三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且,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教師良好的引導和指導尤為關鍵,所以,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元素融入校園能夠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