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晶晶
什么是國學經典呢?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所謂國學經典,是指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國學經典通常具有博大、精深、高雅的文化特征與審美內涵,使人閱讀時能夠得到心靈的洗禮,洗練靈魂,升華人格,促進人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提升[1]。
對小學生而言,主要以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論語》《老子》《孟子》等國學經典為主,這些國學經典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內涵豐富,學生能夠在誦讀過程中過得情感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既能感知到國學經典的魅力,同時,淺顯易懂的道理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提高人文素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國學經典閱讀過程中,只有充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積極地發揮出主體作用,圍繞國學經典開展思考和探究,進而獲得豐富的國學經典積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是國學經典的重要學習手段,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有聲閱讀使學生將教學內容從文字語言轉向有聲語言,增強國學經典學習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國學經典與現代文學相比,不論從字詞的措辭還是語法的構成、語言的形式結構上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差異,對于初級學習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理解困難。老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斷句指導,指導學生從斷句指導中掌握主語、謂語的關系。誦讀中常常需要做到五停頓,即主語和謂語之間停頓,謂語中心詞和賓語之間停頓,關聯詞語后停頓,單音節詞語之間停頓,發語詞后停頓。在老師的斷句指導中,學生從朗朗上口的國學經典誦讀中感知到優美的韻律,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而在誦讀中讀出押韻節奏,拼出情志內涵,使國學經典書香可聞,學生沉醉其中,將國學經典流入內心。比如,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深刻感知中國古詩詞的韻律感,在誦讀中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激發起學生對朗朗上口古詩的誦讀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在誦讀中理解并完成國學經典的積累。
在小學生國學經典教學中,老師要改變傳統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增強小學生的國學經典閱讀體驗,從而積極主動地開展國學經典閱讀,為學生積累國學經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開展國學經典的教學設計,用能夠有效激發起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比如,小學生普遍對故事抱有濃厚的興趣,老師可以在開展國學經典教學時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以《塞下曲》這首古詩為例,老師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想象詩歌的意境,并揣摩詩中的詞句,從“月黑”“雁飛高”感知到詩中營造的緊張氣氛,深刻理解詩歌中的詩情詩意,準確把握詩中的“戰士”形象[2]。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接觸國學經典,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掌握誦讀技巧和積累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生國學經典積累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優勢,立足語文教材,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借助科學的指導方法為學生積累國學經典的誦讀經驗,深入挖掘國學經典的內涵,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高欣賞水平,促進小學生國學經典的學習和積累。以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為例,老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知詩人→解詩意→體詩情三個步驟來誦讀和理解古詩,學生在誦讀前首先知曉這是一篇描寫鄉村田園春光的古詩,然后在誦讀中感知詩人通過簡練的語言勾畫出的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鄉村樂春圖,進而體會到詩人在字里行間中流露出的對美麗田園春色的贊美和對鄉村兒童的喜愛。老師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充分發揮想象,并嘗試自己用語言表述出詩中描寫的景象,進而使學生在領會詩句內容的同時感悟到這首古詩豐富的內涵,得到美的熏陶。在老師的指導下,使學生高效完成對國學經典——唐詩的學習,獲得知識和精神的雙重滿足。
國學經典是國的傳統文化瑰寶,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進行語言積累的重要渠道,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文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優良品格,使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