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梅
初中學生都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很成熟。化學是一門邏輯、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化學教師要改變過去的講授制模式,注重對學生個性意識與創新型思維的培養,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逐漸形成核心素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課本為基礎進行教學,同時聯系實際生活,不僅為學生之后的化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還要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并更適合他們學習的課堂。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模式,靈活地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使其相信明確化學也是一門自己可以學好的學科[1]。
例如,在進行“空氣”相關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互動的方式帶入課堂學習,比如:空氣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那么大家知道空氣是什么嗎?如果空氣中氧氣占比上升一倍,我們會發生什么變化?在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緊接著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空氣是哪幾種氣體組成的?每一種氣體都是有益的嗎?把二氧化碳完全去除可以嗎?”圍繞著一連串的提問把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并讓學生對“空氣”這一內容多方面進行深入了解,讓學生不僅從宏觀上了解空氣,更讓學生從微觀上了解空氣的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的生活中也融入了許多科學元素。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大多學校也已經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多媒體技術的益處在于直觀、方便、快捷。化學是一個實驗和理論相結的學科,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面對一些難以親自動手的實驗,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提前找好相關視頻,在課堂進行播放演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化學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常見的酸和堿”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由課本內容可知: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變色,但是堿性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動畫,讓學生親眼見證這一變色過程,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驗證動畫中的變色和反應速率是否正確。利用信息技術還原實驗,也會最大程度上讓學生對化學課堂產生熱情。化學是非常有魅力的,教師需要做的是讓學生在每一次實驗和觀看實驗中,感受到來自化學的獨特魅力,從而對化學課堂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化學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形成科學精神,運用信息技術也可以讓學生在更安全的環境下對實驗進行創新。進而幫助學生對已知的內容與未知的內容進行探索,對已存在的現象進行質疑,并進一步探索獲得更深入的理解。
傳統的化學課教學中,教師是整節課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化學概念。而現如今的課堂要求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角色也從教育者變為引導者。以這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將課堂的幾十分鐘充分利用,由最開始的教給學生知識變為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深入融合核心素養理念,教學效果也會大于之前的傳統教學模式[2]。
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的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并參與到討論中。以小組為單位,查詢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點、實驗或資料,讓學生自主探究所要學習的內容。討論過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詳細指導。需要注意的是,小組合作需要分配好每個人的任務,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各盡其職,每一個人都在搜索中得到鍛煉。在完成小組合作后,各個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匯報總結,其他小組進行補充糾正。在完成連貫的學習過程后,再次進行小組討論,組內總結自己在本次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形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進而提升學生科學精神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二氧化碳滅火器的工作原理,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相關演示,并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進而在著火時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改善現有的教學問題,提高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水平,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繼而使其初中化學的學習充實且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