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學健
“歷史時空觀念”是核心素養背景下,對歷史教學提出的全新的教學要求和理念。其主要包括“時序”和“空間”兩種觀念,通過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或是空間節點,將整個歷史串接、聯系起來,形成全新的時空觀念。想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落實“時空觀念”,僅靠教師培養還不夠,還需要學生扎實和牢固掌握初中歷史基礎知識,并不斷積累。下面,對其落實的現狀和方法進行了簡單的摸索和探究。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想要落實時空觀念,就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如授課模式改革、教授素養改革等。但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教師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出現。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歷史時空觀念”培養時,一定要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這個概念。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時空觀念”的片面理解,導致“時空觀念”在歷史課堂中所占比例不高,或過于形式化,達不到相應效果。
“時空觀念”是新課標下的全新觀念,教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需要引用一些全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和主動性,這樣才可以將“時空觀念”融入到歷史課堂、內容中。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難以實現“時空觀念”的養成。
“時空觀念”的衍生,是基于歷史齒輪的不斷旋轉而來的。歷史的本質就是改變和革新,新的事物將舊的事物覆蓋,就形成了歷史。而學習初中歷史的時候,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地圖,而其中又有不少地圖需要學生記憶。所以,教師在教授歷史地圖的時候,可以將不同的地圖按照其歷史時空順序進行排序講解,這樣不僅方便學生對地圖的記憶,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1]。
例如,學習《春秋戰國》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的變化來研讀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國家的命運,掌握這個時期的時空觀念。同樣一份春秋時期的地圖,在前770年—前476年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到春秋五霸為主的諸侯割據局面,但到了公元316年,隨著秦國滅掉巴蜀,楚國同樣吞并了陳、蔡、徐三國,而原有的晉國則被分為了趙、魏、韓三國。通過地圖板塊的變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同時,還需要學生對歷史知識記憶和積累,不然單靠教師的培養,是很難形成時空觀念的。
基于歷史教師本身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時空觀念”的教學背景下,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歷史中某些重要的人物為節點,從而實現由點到面的歷史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歷史貢獻為主題,進行相應的提問,再由學生獨立整理、探究和思考與之相關的歷史內容,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參與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意識[2]。通過由點到面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時空結構下的歷史”,然后將不同的人物進行串聯,就可以輕松實現不同歷史節點的對接,繼而完善和形成“時空觀念”。
學生在初中校園生活中主要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學習,一個是考試。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時候,不僅要做到課堂教學培養,同樣在測試考試的時候,也應將一些與“時空觀念”相關的內容融入到試題中,理論實踐雙結合,大大提高學生時空觀念和思維的形成。
例如,將以下口號按照時空順序進行排序:①一切權利歸農會、②槍桿子里出政權、③停止內戰一致對外、④以人為本、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通過一系列的試卷實踐,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時空觀念的掌握,還可以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鞏固“時空觀念”,提高核心素養能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作為全新的觀念,“時空觀念”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感受,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完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