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柳袱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0)
首先,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應用,能夠大幅度降低科學探究活動的難度,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自信心。其次,合作學習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聽取他人的意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科學課程中更適合學生開展項目進行合作,這樣側重于讓學生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解滲透到科學學習中,可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內容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吸收[1]。比如,學習“水”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水的性質,教師就確定一個具有多項合作解決方案的問題,讓學生借助數學的方法,分為前期實施和后續討論,學生在一起展開合作式學習,實現數學與科學的結合。最重要的是,通過合作學習,還能夠活躍科學課堂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科學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在構建合作小組的時候,老師首先要根據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分組,同時注意結構的合理化和分工的合理化,既要保證小組水平相當,又要保證小組內部學生間的優勢互補。這樣,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才能順利進行,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另外,在小組內部還要設置小組長、觀察員記錄員、匯報員、實驗員等,確保每一名成員都負責一個角色,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當然,小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在不同的科學實驗活動中,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小組內部情況,在充分尊重小組成員意見的基礎之上,合理分配每一名學生的角色。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小學科學教學從問題出發、利用小組分工解決問題,以學習科學知識為主, 培養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學習發展轉化,提升學生的思維效能和思維品質。
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還能讓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提高。因為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毫無顧忌地對科學實驗結果進行猜想,大膽創新科學實驗過程,加強合作學習的聯動效應[2]。老師要想創造這樣的學習環境,就一定要放下架子,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
比如,學習“金屬”的時候,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我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了幾張金屬器具的圖片,分別是:雷神的錘子;豬八戒的鐵耙;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孫悟空的金箍棒;鐵拐李的拐杖……然后讓學生思考一下:圖片中的武器都是用什么做的?過了大約5秒鐘,我再詢問學生,發現他們都能回答出鐵拐李的拐杖是用木頭制作的,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是用木頭和紙制作的,而對于雷神的錘子,豬八戒的鐵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究竟是用鐵做的還是用銅做的,他們并不確定。為了驗證學生的觀點,我帶領學生進行了光澤度實驗,選擇鐵絲,粗鋁線,粗銅絲等材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砂紙摩擦它們的表面并總結實驗現象。通過這樣的方法,我發現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更加高漲。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課堂氛圍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讓學生分組探究雨量計的制作以及利用雨量計測降雨量的方法時,他們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學習熱情也更加高漲。
給予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的機會,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3]。因為如果沒有給予小組合作學習的展現機會,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學生濫竽充數,學習效率也得不到提高。為此,老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實驗操作、討論、探究、溝通和交流的機會,讓每個學習小組都能在親自的實驗探索中學習科學知識觀察,自然現象,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
比如,學習“地球上的水”時,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讓學生保護水資源,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在這一課時的學習中,我首先利用數據分析向學生介紹:我國每年約有100多億立方米的自來水被用來沖刷家用馬桶和公共廁所,全國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2/3以上的主要河流也遭受污染……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調查學校和家庭浪費水的現象,在網上找一些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和有關措施。為了讓學生體驗淡水資源的缺乏,我先在每個小組內分發了一瓶礦泉水,然后讓小組長平均分配給小組的每一名學生,其他學生負責記錄和測量水體積;然后我按照每兩個小組分一瓶礦泉水的形式進行操作,但還是由小組長平均分配給小組的每一名學生,其他學生負責記錄和測量水體積。很明顯,每個學生第2次分到的水比第1次要少。通過這樣的方式,我讓學生意識到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浪費水的話,淡水資源分配到每一個人身上的量就會變少。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小學科學老師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