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菊
(重慶市合川區高陽小學 重慶 401520)
在落實學校教育目標的過程中,課堂的效能最為突出,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同時指導一個群體,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特殊的無法取代的“群氛圍”。而學生在課堂短短的幾十分鐘里可以和同學無障礙地交流,他們擁有的不僅一種學習體驗,也是一種情感體驗、思想體驗。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課堂所發揮的教育價值更為突出。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從來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讀讀背背,它需要學生投入情感,進行感應,優化的小學語文課堂能給予學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并沒有讓人們肯定線上教學會代替線下教學這一論點,恰恰相反,人們對課堂教學的價值有了新的認知。由此可見,構建高效化課堂仍然是我們解決小學語文現實教育問題的主要途徑。
學生生而不同,在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想要做的是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的個性變得更加完善,也就是說,我們在統一目標、統一方法、統一教學內容的支持下希望實現的其實是“個性化”的養成教育。基于此,筆者建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使其愿意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成熟起來的是每一個學生,受感動的是課堂中的每一個人。如在解讀《平分生命》時,在大家都認為文中的哥哥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孩時,我卻話題一轉問道:既然我們大家都認為他是一位勇敢的男孩,在妹妹患重病需要輸血的危急時刻,當醫生征求他能否為妹妹輸血時,男孩卻男孩猶豫了一會兒,最后點了點頭。這又是為什么?在這時,我給學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由發言。這樣逐層深入地討論,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在筆者看來,不管學生的想法是怎樣的,都可以成為我們推動教育活動的契機。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過分強化了“正面教育”,但事實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是極為復雜的,與其讓學生硬生生套“對與錯”,不如讓學生生成辨析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明了“對的我們要堅持”“錯的要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守住“初心”,在生成個性的過程中生成創新能力[1]。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需要承載很多的教育教學目標,其中知識學習目標只是組成之一,學生的內在養成更為重要。在構建高效化課堂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情感教育是最主要的“切入點”,我們只有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生成歸屬感,形成跳出“小我”的能力。當然,要想激發學生的情感,還需要我們積極地進行設定。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詹天佑接受任務的背景這一部分,我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了解到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了解到了帝國主義者的張狂,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務的勇氣和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可以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在小組成員的支持下完成“角色”解讀,將課堂轉變為他們展現自我的平臺。此時,學生展現出來的不僅有“作者的情感”,還有“自己的情感”,學生會把自己全部的想法都投入其中。筆者認為,此時學生會為我們帶來一個個的驚喜,而小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現實表現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進而讓學生生成成熟的情感、思想,進而讓學生生成生活感知能力[2]。
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應用的教學資源是最為豐富的。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打動學生的心靈,還可以一次次觸動我們的心靈。有了互聯網信息技術作支持之后,我們可以激活更多資源,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見識。就我們的教材資源而言,大多都是講解名人事跡或寓言故事,如司馬光砸缸、鑿壁借光、刻舟求劍等,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及良好品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深入挖掘語文教材,把課本中的趣味性與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充分展示在學生面前。如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我們進入了一種特殊的生活背景,各種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空間。筆者認為,此時如果我們能夠變換角度,將這些信息積極地應用起來,就可以為學生上好這人生中最寶貴的一課,讓學生重新定位生命,讓學生重新定位自我,讓學生見識什么才是家國情懷,讓學生明什么是平凡而偉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擁有這些資源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我們正在引領學生“見識人生”“規劃人生”[3]。
綜上所述,對于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者而言,我們不能否認,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新平臺正在沖擊著我們的教育空間,我們需要積極地做出改變,堅守我們的“主基地”,讓學校教育繼續發揮出教育價值,讓小學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