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千勝
小學數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小學時期的學生學起來會有很大的困難,而生活化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為具象化,與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能讓學生在趣味十足的數學課堂氛圍下更好地感受其實用性,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質量[1]。
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將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在實際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能讓學生在熟知的氛圍中消除對數學學習的恐懼。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科學合理地設置生活情境,構建趣味十足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超市或游樂園,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如教學乘法和除法相關數學內容時,學生的運算能力并不是很強,教師完全可以為學生構建超市情境,學生手中都有一百元,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買指定的物品,最終花完手中的一百元,如果出現剩余或負債就要受到小小的懲罰。在這樣的情境中,可以將尺子、課本及橡皮等學習工具作為超市中的物品,并標明價格。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很容易使學生想起與媽媽去超市時的情境,可使學生積極融入情境,調動自身思維,思考應該怎樣合理分配手中的一百元,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這一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選幾名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講一講自己的收獲與感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訴說,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教師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做好情境設置工作,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切實提升上去[2]。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利用生活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使其發散自身思維體驗數學知識,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利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聯系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實際,構建生活情境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來,通過活動中所設置的難題調動其數學思維,可不斷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實際應用能力。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數學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易于攜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將之帶到數學課堂,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習,教師也可以找一個細長和一個矮胖的長方體罐子帶到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兩個不同的罐子誰的體積會更大一點?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也可以實際動手操作,制作兩個不同道具的模型,并展開驗證。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實踐,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所學知識,為以后更好的發展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并尋找其與生活的內在聯系,也可以利用發達的互聯網搜集相關教學資源并整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色彩,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開展生活化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學數學知識,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比如,教學圖形旋轉這節數學知識的時候,學生很容易混淆里面的一些理論知識,這個時候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圖形旋轉,也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下自己所見過的摩天輪、風車及電扇等物體,由圖形的旋轉而產生新的圖形,為學生建立起數學思維模型,不斷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知,使其在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中積極尋找數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一個緩慢而又艱巨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引學生的興趣,實現寓教于樂,真正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