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強 晨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培養學生運用地理思維進行思考,學會多角度思考地理相關問題,同時幫助學生對區域學習建立一定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內容進行相關的實踐。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地進行情境模擬,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并且進行相關問題的實踐。通過情境模擬,讓學生較為真實地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同時讓學生對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地理實踐能力,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1]。
比如,學習“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日本”時,我讓學生自己進行設想:假如現在老師一家人要搬到日本居住,那么老師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提出首先應該購置一個設備,能夠檢測到地震,因為日本處于火山地震帶上,做好防范,要學會地震逃生的各項技能。講到這里,我給學生普及了關于地震逃生的相關知識點作為補充,豐富課堂內容。同時學生指出,日本的各項工業很發達,技術也很先進,教育也非常受國家的重視,老師應該不用擔心工作。學生通過舉例及提出各種辦法,靈活理解了教材中的內容,增強了個人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也越來越頻繁,已經成為教師不可缺少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開教學,為學生呈現更加豐富的課堂內容,將地理教學中的細節展示得淋漓盡致。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地圖,讓學生更加細節化地掌握知識,同時通過觀察地圖,更加全面地了解區域狀況,讓學生在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提高學生的地理思考能力[2]。
比如,學習“南方地區”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地區時,在講課的過程中為了上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詳細地呈現了長江三角地區的地圖,包括地形、經濟發展、農業發展狀況。通過展示細節讓學生對整體內容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同時,在全面觀察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地圖是地理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需要學生著重把握。從地圖中直觀地對整體有一個把握,學生在思考相關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從全局出發,這樣學生才能在解題過程中做到不丟不漏。
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布置討論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互相交流自身的學習成果,同時分享學習經驗,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往往沒有限制、各抒己見,更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新的成果,碰撞出新的火花[3]。
比如,學習“西北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時,在進行課程學習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課前自主學習的任務,要求學生在課下對學習內容進行預習,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思考,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課上解決。在上課過程中,我讓學生前后結組,討論自己的課前自主學習成果。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針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討論,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能在交流過程進行思維拓展,幫助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地理思維。最后進行課堂總結,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解釋,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總而言之,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對教材內容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以及幫助學生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念,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地理學習的核心內容,更加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通過自身的實踐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