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瓊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重慶 402260)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要具備適應自己發展及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能力,尤為突出學生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的塑造,當然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小組合作的參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尤其在十八大中提出,立德樹人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突出亮點。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甚至導致學生創造力及想象力極為缺乏。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是以個人的終身學習與發展為主題的教學模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適應學生的成長成才,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的完善。本文以高中政治為例,闡述在政治核心素養的視角下,進行實際的教學工作,根據現代化教學的特色,學生主動意識的發揮,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方面,進行深刻解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在課堂教學中滲入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成為一種發展潮流,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高中政治教師要積極利用該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看待政治知識,借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入信息技術,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學生的情感需求為目的,設置出靈活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政治知識、探索政治內容的能力。比如,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信息技術,以微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形象地介紹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如房價的變化趨勢,以及某地區具體的房價發展情況,借此向學生詳細介紹市場配置資源的形式、內容及優勢,然后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及時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演變,為課程改革創造條件,并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和探索做好鋪墊,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1]。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政治課程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貼近生活。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高中政治教材與實際生活貼近,尤其是時事部分的內容,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時事案例掌握知識,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提高自己的政治成績。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中政治教師要在學科核心素養的視野下,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積極引導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善于從生活中提煉信息,組織教學,讓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熱情得以不斷地攀升。比如,某地區的兩名高中學生,在演奏國歌時,打鬧嬉戲,教師可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談一談對這一現象的看法。這一政治話題一經提出,教師便可圍繞這一事件展開提問:此種行為是否妥當?這樣做有何影響?學生根據這一事件的始末進行回答,分析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再從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政治知識的提煉,認識到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必要性,實現知識的情感升華,最后從正面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全面提升。這樣一來,學生既能擴展自己的學習思維,又能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2]。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性地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主角,完全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其學科核心素養很難提升。鑒于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廣大高中政治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觀念,轉換角色,將學生徹底變成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引導者、組織者。這樣的角色轉換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找準教學方法去培養學生,利用政治課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授“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講授基礎概念,還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利用概念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注現代化經濟發展狀況,把知識融入到每個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明白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最后舉一個實例,與學生攜手探討,如:兩個公司在生產中,可能會遭遇到經濟危機的干擾,在此狀況下,運用所學知識,如何處理?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點撥,引發學生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深度思考。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引領學生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漸深化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概念[3]。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引導學生、組織學生學習,明確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利用時事問題提升學生政治認同及法治意識。同時,要以新課改為指導原則,在政治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結合實際的教學工作,把政治知識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提高政治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