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利
(重慶市綦江區東源小學 重慶 401431)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的目標并不僅是“讀”,在督促學生千百遍寫的過程中,目標指向也不僅僅是為了“寫”。在筆者看來,學生能夠寫好,其實是因為學生已經和現實生活之間發生了對接,學生已經擁有了寫作習慣,學生已經閱讀了豐富的素材、資源,我們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由此可見,完成寫作目標,實現寫好目標,生成寫作能力,可以讓小學生在點點滴滴中獲得感知,在點點滴滴中生成言語交際能力,在點點滴滴中生成更加美好的自己。基于此,筆者建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不管是出于三維中的哪一個目標,我們都需要重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1]。
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學好教師布置的知識,還要生成相關的認知,還需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常識。所以,學生從開始寫到寫作完成再到進行反復創作,其實是經過了一個非常復雜且豐富的過程。我們會讓學生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一次次地觀察生活,一次次和自己身邊的人與事進行對接,一次次地重建世界觀,進而一點點地成長。不過,在這里筆想要強調一點,那就是不要讓“練筆”活動成為學生的負擔。這樣不但起不到“練”的作用,還會讓學生心生反感。如有些教師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寫周記,而且必須交給教師檢閱。在教師寫作任務的重壓之下,很多小學生的寫作過程簡單潦草,走走過場,流于形式,學生對寫作根本不重視,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不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熱情而寫作。基于此,筆者建議,在幫助學生養成書寫習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學生“寫出質量”“寫出自己的想法、靈感”,避免為了寫而寫,避免寫流水賬。
在筆者看來,寫是非常美的一種活動。在完成寫作目標的過程中,學生投入的不僅是“技能技巧”,更多的應該是自己的情感。不過,小學生的注意力極易被分散。突發的靈感很多,能夠轉述成為語言、文字的卻不多。在落實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美的情境,進而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投入更多。激發出學生的靈感,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能夠把靈感與生活元素進行整合。比如,教學《雨點兒》時,對一些精彩的文段,如“數不清的雨點,從云彩里飄落下來”這句對下雨的描寫中,“雨點”的數量可以用“數不清”來形容,雨點落下則用“飄落下來”,教師可以連帶著講一下如何選擇恰當的修飾詞來描繪事物,讓學生心里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如同畫家一般,沒有見過藍天白云,沒有見過落日余暉,沒有看過奔騰的駿馬又怎么能夠繪制出傳神的作品。小學生在完成寫作活動時面對的問題也在于此。在筆者看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的信息搜集活動是經過轉化而成,而我們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走進大自然、融入人情百態。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好的作品、傳神的作品[2]。
在引領學生完成閱讀活動時,其實可以很好的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基礎。畢竟小學生還“小”,他們可以寫的素材不多,他們可以寫的技法也不多,而閱讀無疑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生成更多見識,無疑可以讓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逐漸使自己的情感、思想成型,逐漸讓自己的見識越來越豐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生活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如《昆蟲記》《城南舊事》等,以開闊學生的眼界,為學生的習作積累素材。如此,學生在習作課上自然有東西可寫,當然,這并不是讓學生抄襲書中的事例,而是通過這些事例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當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提到某一方面的事例時,學生可以快速反應,教學效率自然也會由此提高。例如,當教師講到《城南舊事》中的《冬陽 童年 駱駝隊》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索如何為文章起題目,為學生講解標題立意的一些技巧。在這樣的過程中,小學生必然也會變得想寫、會寫[3]。
小學生為什么會寫?筆者認為,是因為小學生想寫。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小學生也可以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在網絡上搜集資源。如果學生不想寫,那么他們就會以一種“抄”的模式完成學習任務。此時,學生很難寫出自己的作品,可以打動人心的作品。而在有了想寫的情感之后,學生才會拋下這些,調動自己全部的情感、思想,進而寫出自己腦海里的生活,自己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生成想寫的欲望呢?筆者認為,需要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讓學生擁有展現自己的平臺。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一次小型的作文比賽,讓學生在這種具有競爭性的寫作環境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我們要將聽讀說寫各個環節整合起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要把握好“寫”這一個環節,通過引領學生實現“寫好”目標,使學生生成更多感悟,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情感、生活認知,使學生積極地展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