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敏 田 苗 谷岳奕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 遼寧·大連 116024)
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并舉”的提出響應了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與方向。《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三全育人”教育體系的構建是對“五育并舉”育人目標最及時的響應。
“五育并舉”在黨的教育方針中多有提及。黨的教育方針隨著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在具體提法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一以貫之地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因此,在談“德智體美勞”時,一定要結合新時代特征去看,才能更深刻地領悟其價值與意義。在建國初期,毛主席提出要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這是最早的黨的教育方針,將人才定位于“勞動者”;改革開放之后,對人才的需求迅速提升,《中國人民教育法》中明確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時提到了德智體與勞;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199 年,全國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努力造就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教育方針從培養勞動者到培養建設者再到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內涵不斷充實、豐富與完善。
新時代以來,面對新矛盾、新要求、人民對高等教育的新期待,習總書記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改革開放成果的進一步深化,許多青年人在物質文化發達的環境中成長,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然而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卻有所下降,社會上出現了種種怪相,因此黨提出了構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體系,再次將“勞育”體現在育人目標之中,這是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精準響應,突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是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只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立德樹人”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在實踐層面,德智體美勞五方面既有各自的內涵和邊界,互相之間也相互制約、彼此支持,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缺一不可。“德”是所有其他四個方面的基礎,是方向,所有的培養方向都要以“立德”為根本;“智育”既指專業知識,又指各種可遷移技能,為其他各項提供知識基礎和智力基礎;“體育”為其他各項提供身體基礎,同時也能夠從“體育”中提升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美育”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促進德育、智育的發展;“勞育”是落腳點,要使學生知行合一,促進行動,以勞動為美,創造人生價值。
多年來,各高校均在積極探索有效思政教育體系,取得很多成果,但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下,仍存在一定問題。
(1)“五育”發展并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十分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高精尖有余而廣泛性不足,其中勞育還顯得相對缺失。
(2)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充分。比如體育、勞育、美育,雖有很多精品賽事,但更多是教育者自上而下的策劃組織,由學生發起自下而上的活動較少。
(3)德育教育的顯性和隱性關系處理不到位。比如,科研育人是目標是方向,需要教育者組織學生在科研的管理、研發、團隊協作、成果創新、歷史演進中傳承紅色基因,發揮育人功能,科研育人的內涵沒有轉化為顯性表達。一些其他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無法有真認知、真感受、真情懷。有時反而起到相反作用。
(4)對美育認識仍存在片面。美育重點應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是廣義上的“美”。然而更多時候將美育停留在藝術活動方面,課程美育、科研之美、行為之美等內涵的拓展和宣傳不夠。
(5)勞育教育相對缺失。其原因是多層面的。比如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勞動技能的缺失,在社會物質生活愈加發達,社會分工愈加細化的大環境下,學生勞動環境的缺失,如當下學校公區衛生基本上由物業部門承擔,導致很難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身作則,行為世范。什么是立德樹人?“立德”就是通過教師自我學習、反思、規范、提升,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與職業道德水準。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包括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教師等在內的全校所有教職員工都是廣義的教師。教師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樹人”則是以身作則,感化影響學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其高尚人格,德不立則人難樹。高校應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成立教師工作部,提升教師的道德水平、政治素養、育人能力。
(2)凝聚力量,協同共育,形成全員育人格局。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可能沒有人比輔導員更了解教育對象,更能夠有的放矢地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前提是輔導員要具有戰略眼光、大局意識、系統化思維,真正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社會的和諧穩定、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輔導員要主動做好“全員育人”的粘結劑,學校層面也應協同多方力量,深挖可利用的資源積極提升育人質量。如出臺“專業班主任量化考核條例”,除學生評價外,將一考平均分、二考不及格率、科創獲獎數量一一進行賦分,加強班主任的指導力度;將學部黨政領導班子、研究所所長、專業負責人、資深教師納入指導咨詢隊伍,提升咨詢水平,拉近師生的距離。
(3)成果導向,堅守初心,設計載體打通全過程育人。推進五育并舉雖然需要創新理念、創新載體,但并不是只做增量,不做減法。還需要我們善用成果導向理論,緊密圍繞育人之初心,設計、評估、審視現有活動的價值性和實效性。避免對德智體美勞概念的片面理解,避免活動的形式化、碎片化或受教育者只有少數。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花費很多人力、財力、精力策劃的活動其影響力是否在逐漸擴大?需要思考圍繞德智體美勞開展哪些教育可以讓一些“佛系青年”、舒適圈里的青年、“空心青年”或者“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得以轉變?開展“五育”教育需要我們要立足時代特點,把握好思政教育規律,科學研判學生的成長規律,做好分層分類有效指導。大學生思政工作既有過程性的層層遞進,也有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專項工作,橫縱交錯,錯綜復雜。因此更需要我們做好頂層設計,科學布局,充分運用思政教育的內化外化率、適度超越率、協調控制率、雙向互動率的具體規律,提升教育實效。
(4)以生為本,促進發展,搭建平臺落實全方位育人。德智體美勞五育是均衡發展,但不是平均發展。需要發揮好學生各黨團組織的骨干作用,自覺開展五育教育。同時也需要我們注重發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完善機制體制,加強文體類、專業類社團建設,通過校園社團的豐富和發展,激發更多學生發展興趣,提升自信和人際溝通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活力校園的建設。教育者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平臺,足夠寬容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發展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使學生心靈更豐盈、精神更飽滿、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