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民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2019年12月23日,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院科研局等單位發布《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在全國34個主要城市中,2018年廣州市營商環境綜合評分排名第一。
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好不好,民營企業家最有發言權。此次《報告》正是以民營企業家對當前營商環境的主觀評價為主要依據,從企業經營需要的政務環境、市場經營環境、企業環境等方面綜合評價。
近年來,千年商都廣州一直是各類營商環境榜單的“常客”。此次榮登榜首,本不足為奇,它的意義或許在于,讓我們重新審視,榜單背后,營商環境的建設給廣州帶來了什么?哪些方面仍需努力?
全國經濟進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期,各城市都需回答新舊動能轉化問題,營商環境無疑就成了突破口。作為千年商都,廣州營商環境的建設從一開始就被寄予了厚望。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期間要求廣州,“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出新出彩”。
如何做到出新出彩?政策制度先行。2018年10月,廣州旋即出臺了《廣州市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開啟廣州營商環境1.0;2019年3月,制定印發《廣州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實施營商環境2.0改革;7月制定《廣州市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進入廣州營商環境3.0。
一年之內,三個政策提速可圈可點。比如,《若干措施》是廣州營商環境的2.0版本,聚焦企業和群眾最關切的環節,涵蓋不動車登記、獲得電力、繳納稅費等43條舉措,更重要的,還提出打造1個全國領先的“智慧政務”平臺、爭創2個走在前列的國家級試點示范區域、推進10大重點領域營商環境攻堅工程。
而從《若干措施》到《行動方案》,廣州營商環境政策從2.0版本到3.0版本,指向越發明晰,就是要減流程、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提效率,解決營商環境最突出的問題。
然而,政策能否落地取決于機構的執行力。各個區域,鉚足干勁,全市迅速鋪開。
比如,早在2005年,廣州開發區就成立了“廣州開發區企業建設局”,這是廣州早年建設營商環境的機構基因。2019年3月份,廣州開發區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黃埔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正式揭牌,其中,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第一個直接以營商環境命名的機關部門,提高行政機構執行力的意圖非常明顯。
機構的執行力最終落實與工作人員的意識息息相關。近年來,廣州提倡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意識,讓營商環境的建設成為每位公民的自覺。
近三年,廣州每年新成立企業平均增長20%以上。2019年1-9月,廣州新登記的企業約有24萬戶,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約900個企業選擇在廣州成立。
從制度、機構到公民意識,廣州正全方位地將營商環境建設做實、做細。俗話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好的營商環境能吸引企業進駐,目前累計已有30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或設立機構,其中超過120家把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廣州,3.4萬個外商投資企業在廣州發展。
從整體上來看,近三年,廣州每年新成立企業平均增長20%以上。2019年1-9月,廣州新登記的企業約有24萬戶,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約900個企業選擇在廣州成立。
每份報告或榜單評判營商環境的標準不同,如《報告》從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等來考量,而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則從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財產登記、獲得信貸、執行合同、納稅等10個指標來衡量。
盡管各類機構對營商環境的評價標準大多不同,但核心標準都是,能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降低企業發展的各類成本。
這就意味著,營商環境涉及兩個主體:政府和市場主體。首先談談政府。營商環境涉及多個衡量指標,這就注定了營商環境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此時的政府主體是由各職能部門組成的整體,需要它們各司其職,且協調合作。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政府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世界銀行的一項報告也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
數據作出了較好的回應。2019年1-10月,廣州1-11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18.4%。其中,全市完成投資超10億元的大項目共126個,占全市投資超過一半。
GDP的增長也喜人,前三季度,廣州全市GDP增長6.9%,比2018年同期高出0.6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和全省水平,分別高出0.7和0.5個百分點。
這是營商環境建設給廣州城市發展帶來的淺層結果。而深層次的正面效應,還在持續顯現。
如今,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開啟,全球經濟都在力求實現新舊動能,尋求新的增長突破;在國內,在貿易戰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城市經濟增長從中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各大城市爭相建設營商環境的大背景。
對政府而言,營商環境的改善帶來投資和GDP的增長固然重要,但能否贏回外資和民間資本的信心,助力城市產業發展升級,才是未來城市競爭中獲勝的關鍵。
欣慰的是,廣州的發展已經呈現出良好的態勢。2019年1-11月,全市國有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38.0%和31.3%。外商直接投資實際金額為67.51億美元,同比增長8.0%。
近年來,廣州正全力打造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五大全產業鏈”,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新能量。
目前,新動能的積聚效應開始凸顯,為新舊動能轉換積蓄后勁。2019年1-11月,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8.7%,重點培育成長的生物藥品制造業、智能消費設備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22.5%和16.7%。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科教資源優勢突出,擁有82所高校,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00余家,僅2018年專利和發明專利申請量20余萬件。這些都為未來新產業持續發力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
此外,民間消費水平也能側面反映營商環境的真實狀況,2019年1-11月,廣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15.30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比同期北京(5.1%)和上海(6.6%)都要高。
如今,社會對民營企業“五六七八九”的特征不再陌生,即民企貢獻了五成以上的稅收,六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
所以,營商環境的市場主體,其實主要就是指民營企業。如果說,政府通過營商環境的改善,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本入駐,助力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那么,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占據九成市場主體的民企發展來實現。
民企對營商環境的期待,莫過于降本增效。降本,是指降成本。民企發展中承擔的高成本,不斷壓縮收益空間,這是民企發展艱難的關鍵點。“高成本”集中體現為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企業在執行政府制度所付出的成本,如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等。
廣州在營商環境建設中如何回應?廣州是全國首批5個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的試點城市之一,三年里,廣州市先后推出206條優化營商環境、扶持企業發展的減稅措施。
減稅效果明顯,《報告》顯示,廣州稅負情況評價排名第一。廣州市納稅人協會數據,2019年廣州市前三季度,廣州市累計新增減稅481.1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新增減稅達253.74億元,占新增減稅總額的52.7%,受益最大。
2019年1-11月,廣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15.30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比同期北京(5.1%)和上海(6.6%)都要高。
此外,2019年1-11月,廣州個人所得稅收入下降31.4%,同比回落47.8個百分點,與當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收入相比,下降幅度最大,直接讓利于民,僅上半年累計306.4萬人不再繳納個稅。
民企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背后是風險定價成本高、融資渠道受限等因素。利用金融科技創新,提高對民企的風險定價水平,或者拓寬民企融資渠道,提高民企的直接融資比重,是目前常用的應對措施。
廣州為企業的直接融資服務上盡心盡力。《報告》稱,在2018年全國城市市場經營環境分項指標排名中,廣州的“資金可及性”排名第三。數據顯示, 2018年,廣州市企業債券發行量創歷史新高,全年獲批核準發行金額365.2億元,占全省獲批金額的43%。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還是國務院批準的實行企業申請企業債券實行“直通車”機制的全國10個市(區)之一,這就意味著,自2019年起兩年內,廣州市行政區域內企業申請企業債券,可直接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不需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轉報,大大提高了融資效率。
此外,廣州還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還舉辦“行長接待日”活動,提高中小企業融資獲得性。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也是營商環境的題中之義,《報告》顯示,在“企業迫切希望政府部門強化的事項”中,“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占比47.8%”排名第4。
對民企而言,部分公職人員利用職權,吃拿卡要,形成“官商一體”等,都會間接提高企業的經營成本,也會影響民營企業的公平有序競爭。《報告》顯示,民企業競爭有序和公平競爭環境評價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杭州。
這或許得益于,2018年以來,廣州市出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規范政商交往行為。如2019年11月21日,廣州市紀委監委通報四起破壞營商環境典型問題。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再過幾天,即2020年1月1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就要實施了,有了近年來對營商環境的精心耕耘,再加上制度的加持,“宜商宜業之城”廣州會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