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成瑤
摘 要:在新時代為了保留與保護民間藝術,民族文化,更多的人去挖掘民族民間舞蹈的“根”,傳承其“根”。本文圍繞著傣族舞蹈和過傣族舞蹈文化而展開論述,指出在面對“變異”的傣族舞蹈,我們一定要掌握傣族文化的真正血緣,科學“傳承”,才能更好的發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關鍵詞:傣族舞;“變異”;創新;傳承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傣族民間舞蹈安詳、舒緩的動律,來自他們勞動生活的環境和他們傳統的審美情趣。傣族舞蹈以靈活、樸實、矯健、感情內在含蓄為主要特征。傳統傣族舞蹈蘊藏著神秘濃厚的民族氛圍。
一、民族民間舞的變異原因
1.創新的扭曲
民族民間舞在繼承的過程中,一些人會被利益所遮住了眼睛,對民族民間舞蹈原生態帶來扭曲和破壞。這類人打著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旗號,在過度商業化開發中,“創新”民族民間舞,破壞了民族民間舞的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失去了民族特征和文化內涵,使創新扭曲,使創新變異。更有一些人甚至對民族的文化特色帶來丑化和威脅,嚴重阻礙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和傳承,破壞了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原有的存在價值。
2.旅游業的媚俗化和異化
改革開放41年來,我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勢頭更好,文旅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日益增大。許多民族民間的舞蹈文化融入文旅產業,一些旅游景點,能夠見到有商業化的民族民間舞蹈,這些商業包裝和改造的民族民間舞為旅游商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效益,這些融合著都市的商業氣息,也會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區域特征。可游客是否會更希望能夠通過一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來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美食、民族風俗,而不是通過膚淺媚俗的商業表演帶給觀眾與游客誤導,這些誤導會讓真正的民間傳承人感到失望與急切,也會讓觀眾游客們對我們本國家或者本民族的民族民間舞蹈產生錯誤的認識和懷疑。而這些都是給民族民間舞蹈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帶來不利的影響和變異。
二、傣族舞蹈的發展與變流
1.傣族民間舞蹈的由來
(1)傣族族源的由來 獨有的文化歷史
傣族作為一個典型的跨境民族,居住的地區多與老撾、緬甸、越南等國接壤,所以與東南亞的泰人等就有了淵源關系。傣族居住在我國西南邊疆,已有著悠遠的歷史,早在4000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瑞麗江、威遠江和元江流域一帶生息繁衍,而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等。漢晉時期,活躍在滇西一帶的古越人后裔——“滇越”(又叫“乘象國”),以及“撣”、“鳩僚”等和傣族也結下了密切的關系,唐宋時期,分布在各地的越人后裔也進一步的分化和演變,逐漸許多單一的人們共同體也慢慢形成,從而出現了不同的族名。這一時期漢文史記中記載的“茫蠻”、“金齒蠻”、“黑齒蠻”、“漆齒蠻”、“繡面蠻”、“白衣”、“生僚”等,也是早期傣族先民們的他稱。除了這些,在元明清時期,傣族也有“白夷”、“百夷”、“伯夷”、“擺夷”、“水擺夷”、“旱擺夷”等稱呼。從很多資料中探尋,不難知道,傣族的族稱和他們與稻田耕作是分不開的,因古時傣族曾自稱“滾傣”,意思是說犁田的人或為“谷倉人”,或許和他們喜愛勞作息息相關。如今“水傣”、“旱傣”、“花腰傣”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他稱,地域造就了傣族的風采。
(2)傣族民間舞蹈文化特征對傣族舞蹈的影響
有句諺語曾說得好:“寧盤家中三畝田,不到外面掙辛苦錢”,這正是反映了傣族稻作農業在他們經濟當中的主導地位,傣族稻作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正是稻谷栽培養育了傣族文化。云南傣族聚居的地區良好的稻谷栽培自然環境,使之有了“滇南谷倉”的美稱。傣族地區盛產竹子,竹器的編織和使用很廣泛,傣族舞蹈劇目中,十有八九是有竹器作為舞蹈道具的,生活文化是藝術的開始。小乘佛教對傣族的社會文化、日常生活有著重要影響。例如人盡皆知的“潑水節”,人們互相潑上祝福的祈愿,也把不好的東西潑走,傣族舞蹈里也常見潑水的動作,這也是作為水文化的傣族的一個標志。傣族婦女的服飾,更能體現傣族濃郁的民族特色,傣族人民的服飾總是那樣富有異國風采,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可見傣族舞蹈的服裝也是那樣色彩繽紛,奪人眼球。鑲有花邊的緊身小背心,下穿筒裙,發頂插翼梳子或佩戴鮮花,看起來別具一格。居住在元江流域的婦女衣著俗稱“花腰傣”,外出還戴細竹所制的“雞樅帽”,不同地域有著各異的別稱與服飾,男子的“籠記”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就是民族文化對民族舞蹈的影響,方方面面,缺一不可。任何一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著和傣族一般,深涵有本民族的地域風貌,生活習性、宗教信仰等,每一個作為審美主體想要揭開心中的問號,還需從“文化”開始做解答。
2.當下傣族舞蹈的創作與發展
(1)“孔雀舞”對傣族舞蹈的影響
“孔雀”是世界諸多民族的圣物與圖騰之一,例如西班牙的黑孔雀,云南小乘佛教的孔雀等,說到“孔雀舞”,大家對它的認識都是從楊麗萍老師開始的,從《雀之靈》開始,一下子進入了大江南北群眾的視野。可是孔雀舞是否真的能夠代表著傣族的孔雀舞?它最開始在民間真的是這樣跳的嗎?云南的孔雀舞亦分世俗生活與信仰生活兩種,我們從民間挖掘到的民間傣族孔雀舞,一開始是男士跳的,因為只有公孔雀才會開屏,從服飾來說,因為受到小乘佛教的極大影響,那時民間男子模仿孔雀的姿態,就是模仿孔雀覓食,和孔雀的步子,身著服飾就如唐三藏一般,這也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從信仰生活的角度來看,孔雀就作為小乘佛教的吉祥物,所以最原生態最開始的“孔雀舞”并不是想如今穿著筒裙這般靈巧優美,例如《雀之靈》已有了世俗生活的功利性,從楊老師的《雀之靈》到《孔雀》再到《孔雀之冬》,從舞蹈作品到舞劇,每一個都把“孔雀舞”揮灑的零淋盡致,但這和民間的孔雀舞已截然不同,每一個動作的意義,也有了她自身的突破與創新,蘊含著豐富的個性心理訴求。再例如云南省歌舞劇院的《孔雀架子舞》,孔雀般的架子,穩健的步伐,把原生態的男孔雀的自然狀態傳統狀態形象展現在舞臺,讓我們看到對“孔雀舞”前世今生的思考。“孔雀舞”對傣族舞蹈的發展,有不好的也有好的,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傣族劇目受到了極大影響,雖然唯美的舞臺效果、服飾確實能帶來短暫的感官的審美享受,但超越了舞蹈本身就必將削弱舞蹈的本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