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張葉,李占娥
婦女參與分娩決策是衡量婦女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之間適當關系的關鍵指標之一[1]。Maputle等[2]提出的“以產婦為中心的護理”也提到產婦應該參與到自己的護理決策中,并協調好與助產士的關系。每位產婦都有權根據準確、最新和可理解的信息作出分娩決定。2018年WHO發布的《產時管理改進分娩體驗推薦》明確指出,應按產程進展及新生兒娩出后即刻母兒的管理等實施相關的推薦或干預措施[3]。盡管產婦參與醫療決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仍有證據表明,在當前衛生保健實踐中,產婦的知情同意權受到限制,而且執行不一致[4-5]。了解產婦對參與分娩決策的期望是衡量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意愿、發現產婦參與分娩決策薄弱環節的前提。鑒此,本研究編制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報告如下。
1.1對象
1.1.1產婦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6~9月我院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產前無明顯并發癥或合并癥;無明顯剖宮產指征;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妊娠期精神障礙;采用輔助生殖技術。因子分析時,條目與樣本量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10~1∶5。本研究按照條目的10倍抽樣,并考慮到調查中可能出現無效問卷,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36份,有效回收率為94.40%。其中初產婦171例,經產婦65例;年齡24~41(29.33±6.18)歲;本科以上學歷86例,職高及高中60例,初中及中專75例,小學以下15例;計劃懷孕198例,意外懷孕38例。
1.1.2專家基本資料 德爾菲法選擇的專家一般要求從事相關領域10年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且專家人數一般在15~50人[6]。本研究邀請18名產科專家對量表條目進行評定。專家入選條件:①從事與產科相關的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和教學10年以上;②具有中級以上職稱;③具有本科以上學歷;④熟悉患者參與決策等相關政策及指南;⑤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男3人,女15人;年齡30~60(42.67±7.13)歲,其中30~歲5人,40~歲9人,50~60歲4人;本科7人,碩士8人,博士3人;從事本專業年限10~30(19.55±6.38)年,其中10~年8人,20~30年10人;中級技術職稱5人,副高級10人,正高級3人;高校4人,醫院14人。
1.2方法
1.2.1量表維度確定 以行為傾向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參考相關指南[7-8]和WHO產時管理分娩體驗推薦建議[3],并借鑒國內外相關量表[9-14],結合我國醫療文化背景,初步擬定“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的3個維度:信息需求、溝通需求和決策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是產婦對分娩期間可以參與決策的環節、各種突發情況及各種可以決策方案利弊的信息知情需求;溝通需求是指產婦對參與分娩決策的溝通偏好及溝通方式的需求;決策需求是指產婦對是否參與分娩決策及如何參與的需求。
1.2.2量表編制
1.2.2.1條目池形成 根據“期望”的定義及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相關維度的界定及描述,本量表條目池來源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①參考國內外相關參與決策期望量表構建條目池。廣泛以“共享決策”“期望”“產婦決策”“產婦分娩”“shared decision-ma-king”“expectation”“maternal decision-making”“maternal childbirth”等關鍵詞查閱國內外近十年的相關文獻,了解共享決策、產婦分娩決策及產婦對參與分娩決策期望具體內容。同時參考有關量表和問卷[9-11],借鑒其評價內容,并將一些符合評價內涵、代表性和敏感性好的條目作為備選條目引入本量表的條目池。如“我希望能詳細了解每種方案的利與弊”“我希望就各種方案的優點和缺點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和權衡”等,設計出19個條目。②對產婦進行半結構訪談提煉條目。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16例產婦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提綱包括:您能談談對參與分娩決策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嗎?您通過哪些途徑獲取參與分娩決策相關知識?您能談談參與分娩決策時,產婦與醫護人員溝通現狀的看法嗎?您對分娩中哪些環節產婦可以參與決策了解嗎?您期望在分娩過程中的哪些環節參與決策?您能談談對參與分娩決策的看法嗎?來自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的條目共2個:“我希望家人能夠與我共同作出決定”、“做出任何干預決策是醫護人員的事情,我不想參與”。
1.2.2.2專家函詢 由研究者本人逐一單獨向專家發送函詢邀請郵件,得到專家同意函詢的郵件回復后,正式發送函詢問卷。專家根據條目重要性,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時函詢截止。本研究共進行2輪專家函詢,以重要性均值≥4.0分、變異系數≤0.25為標準篩選條目[15]。經過2輪專家函詢,合并2個條目,修改1個條目,刪除1個條目,最終形成包括19個條目的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的初始量表。
1.2.3預調查 為了檢驗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初始量表的可接受程度、語言表達、編排順序及內容的可理解性等,采用該量表進行預調查。選擇20例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的產婦(初產婦12例,經產婦8例)進行預調查,結果顯示,量表的語言表達準確,內容易于理解,產婦作答時間為3~10 min,易于臨床操作,因此保留19個條目繼續進行下一步分析。
1.2.4正式調查 將19個條目的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別表示“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由研究者本人對住院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調查。問卷當場收回并認真核查,對漏填、缺項等情況及時核對及更正。
1.2.5統計學方法 數據雙人核對錄入SPSS23.0軟件。條目篩選采用項目分析法、變異系數法、臨界比值法、相關系數法、Cronbach′s α系數;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數和折半信度系數法進行檢驗;結構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內容效度采用內容效度指數進行評價。
2.1專家函詢結果 2輪函詢專家的積極系數均為100%,專家判斷系數為0.86,熟悉系數為0.77,專家權威系數為0.82。
2.2效度
2.2.1結構效度 經5種條目篩選方法,除條目1刪除后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有所提高外,其余篩選方法條目均滿足入選要求(如各條目重要性均數≥4.0、變異系數<0.25;高低分組條目得分比較均P<0.01等),因此刪除條目1。對剩余18個條目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為0.893,Bartlett′s球形檢驗χ2=1 275.662,P<0.01,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Kaiser正態化最大方差法提取3個公因子,刪除3個條目(因子載荷<0.4),3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7.359%、24.314%、16.382%,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8.055%。因子1命名為信息需求,因子2為溝通需求,因子3為決策需求。各因子旋轉后的結構矩陣見表1。
2.2.2內容效度 通過專家對量表條目的代表性、邏輯性及能否反映所測量的內容作出判斷評價,結果顯示,量表條目水平的I-CVI在0.833~1.000。量表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0.941。
2.3信度 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2,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54、0.869、0.831;折半信度系數為0.864,各維度折半信度系數分別為0.860、0.893、0.819。
3.1構建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的必要性 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是尊重產婦自主選擇權的體現,同時也是保障產婦分娩體驗的重要舉措。2003年,WHO對歐洲12個國家進行醫療服務質量調查,將是否尊重患者參與醫療決策的意愿作為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評估指標之一[7]。分娩為女性重要的生理過程,但生產順利與否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產婦參與到分娩決策中會增加醫患的信任度,提高產婦的分娩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然而,當前我國對患者參與醫療決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沒有統一標準。本研究初步形成的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目的是評估產婦對參與分娩決策的期望水平,了解產婦對參與分娩決策的信息需求、溝通需求及決策需求,以期為后續產婦參與分娩決策輔助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
3.2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具有科學性 本研究主要以行為傾向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等相關理論為基礎,構建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的結構框架。依據此框架,在大量文獻分析、借鑒相關量表基礎上,并結合產婦半結構式訪談,編制量表的條目池。然后請相關專家對條目進行修訂和調整,形成預試量表。最后根據預調查結果,對調查數據進行臨界比值、條目及維度相關系數法、內部一致性系數法等方法篩選量表條目,再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進一步確定條目及歸屬,結果形成包含3個維度、15個條目的正式量表。此過程始終堅持量表編制的目的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證量表的質量。本研究通過內部一致性和奇偶折半信度評價量表信度。結果顯示,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2。一般認為分半信度≥0.80比較好[16]。本研究結果顯示,奇偶折半信度系數為0.864,說明該量表的分半信度較好,符合測量學的要求。
本研究采用內容效度及結構效度評價量表效度。結果顯示,I-CVI為0.833~1.000,均大于0.7,S-CVI>0.9,表示該量表的內容效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顯示,各因子載荷均>0.4,且無雙載荷發生,累積方差貢獻率68.054%,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編制的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為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水平的測評工具。但因為沒有判斷產婦參與分娩決策的金標準,因此沒有對該量表進行效標效度檢驗。下一步擬進行多中心調查,對量表進行進一步驗證與完善;并對產婦參與分娩決策期望的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