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武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烔煬鎮初級中學 安徽巢湖 238072)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階段的化學課程,幫助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掌握能深入學習發展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化學在提升人們生活水平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之間的互助協作精神,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下面就平時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因此教學中發揮它的優勢,展示化學實驗的神奇魅力。每當學生做實驗時,學生往往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因此教學中,堅持以精彩的實驗引入,抓住學生特點,立疑激趣,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昂揚的精神投入學習。在初中化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課堂上老師通過演示,實驗中現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一支試管中加入適量藍色硫酸銅晶體,再加入適量的水用玻璃棒攪拌后,藍色固體消失變成藍色溶液,再向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產生藍色絮狀沉淀,將盛有藍色沉淀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藍色沉淀變成了黑色沉淀。實驗中學生看到了物質的狀態和顏色的變化,課堂上大家踴躍提問:藍色沉淀是什么?藍色沉淀怎么加熱就變成黑色沉淀?我告訴大家,這就是化學的神奇之處,待同學們學到這些物質時,就會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對化學產生著濃厚興趣[2]。
在教學中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使化學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新技術、新材料、環保等熱點、焦點結合起來。例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自制家庭凈水器、冰箱除味劑。當學生接觸到PH值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PH試紙測量本地區雨水的PH,了解當地空氣污染情況。通過這些教學活動開展,既明確了化學學習與生活、生產密切關系,又使學生嘗到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感。使學生感到“原來這些都是化學知識,化學離我們生活這么近。”拉近了學生與化學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努力學習化學知識、化學技能,自覺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人類燒制陶器、瓷器,冶煉銅器、鐵器,造紙,制火藥,釀酒等等,這些化學活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門實用性強并富有創造性的中心學科,化學在材料、醫藥、能源等科學領域以及工農業生產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平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到化學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作用,化學研究給人類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應該更加熱愛化學,學好化學,
歷史上每一位化學家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例如講到炸藥時,可以補充諾貝爾研究炸藥的事跡,諾貝爾有著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永不滿足的創造熱情,為科學獻身的崇高品德。講到元素時可以補充居里夫人的事跡,利用成噸的瀝青鈾礦礦渣,經過幾萬次提煉才取得十分之一克純鐳。居里夫人的名字已經成為頑強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精神的象征,激勵了近一個世紀有志于科學事業的年輕人去拼搏、去奮斗。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穿插科學家的故事,會激發學生樹立熱愛化學、獻身化學的崇高思想。
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穿插介紹中國化學發展史,介紹古往今來的化學家感人故事,特別介紹中國冶煉在古代有許多世界第一:學習到金屬時向大家介紹,早在公元前1700年,中國已經可以冶鑄青銅比如商代青銅器司母戊鼎;膽水浸銅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冶金技術。向大家介紹化學實驗室時,特別強調中國古代化學發展與煉丹術有著密切關系。講到化石燃料時向同學們介紹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第一次記載了石油用途。講到化學與醫學關系時,介紹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對人類的貢獻。盡管古代的成果值得驕傲,但近代我國實力衰弱,在近代化學史上幾乎除名。
現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化學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個接著一個奇跡,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學習到鹽時,給大家介紹侯德榜的事跡,特別介紹他發明的“侯氏制堿法”為我國制堿和化肥工業作出了杰出貢獻。學習到有機物蛋白質時,向大家介紹我國首次人工合成活性蛋白質即結晶牛胰島素。學習到金屬腐蝕和防護時,介紹我國首創利用無氰電鍍新工藝取代有毒的氰法電鍍。
特別是當今,隨著綜合國力的強大,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化學科學也大放異彩。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抗瘧藥青蒿素和雙青蒿素的發現者,獲該年度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這是中國中醫學和中國科學家對人類的杰出貢獻。2020年“人民英雄”張伯禮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對患者進行中醫藥療法,實現了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并向世界分享中醫藥抗疫經驗,使祖國中醫藥再次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新的巨大貢獻。
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介紹世界化學發展史,又要介紹中國化學發展史,縱觀古今中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既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讓學生了解百年的屈辱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創新是我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動力。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負有重大責任,而化學課堂在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具有天然優勢[3]。
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位學生都擁有潛在的創造性。教師的任務即通過合適的方法將學生的創造性喚醒,并對他們的思維進行訓練,從而培養出創造力。因此,在課堂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創設教學互動平臺,營造創新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互動,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和分層式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并主動思考問題。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才能放下枷鎖,自由思考,從而培養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②形成學習習慣,掌握科學方法
良好的習慣能讓學生主動將學習狀態調至最佳,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此問題,首先需要對學生做出嚴格要求,并加強督促和檢查,通過樹立榜樣來激勵學生。同時,除了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進一步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反思求異,懷疑求變的思維品質
創造性與人的思維品質分不開的,其來自于靈活、批判和獨創的思維模式。在教學中,既要求學生認真學習課本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對以前所學的知識與經驗不迷信、不盲從,更不能守舊,向學生講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科學知識也是在不斷更新并向前發展的。例如沒有拉瓦錫推翻的燃素說,化學只能走進死胡同;沒有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阿伏伽德羅提出的分子學說,就沒有近代化學。因此要堅持不懈地在每節課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進行培養。
實驗作為化學的基礎,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加深理解所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提升學生創新精神。例如在初中化學《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驗中,通過實驗我們得出物質燃燒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和達到著火點,缺一不可。同時總結出燃燒的概念:即物質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初中化學中只要掌握以上的知識就行了。但是在實驗中我要求大家繼續探究:收集一瓶CO2氣體,將一根點燃的鎂條放到盛有CO2的集氣瓶內,觀察現象。實驗中同學們發現,鎂條在CO2氣體中也能燃燒,也發光放熱。有的學生立即提出質疑:老師,我們學過CO2,課本上說CO2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那么鎂條為什么能在CO2中燃燒呢?我啟發學生思考:(1)燃燒是否需要O2參加?(2)燃燒的現象是什么?(3)燃燒的本質是什么?通過分析對比,師生共同探討,最后得出結論:我們通常所講的燃燒是有O2參加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燃燒可在無O2的條件下進行,所以廣義上燃燒的概念是:物質與另一種物質發生的發光放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通過探究,大家認識到:科學知識是不斷更新和向前發展的。
自工業化以來,人類從大自然索取了大量資源,卻產生了無數的廢渣、廢液和廢氣,使得霧霾橫行,河水變臭,魚蝦難覓,大地變臟,面目全非,比這更可怕的事實是,人們對此事的習以為常和漠然視之,依然亂扔亂倒垃圾。
究其根源,環境破壞大部分都與化學工業相關。化學污染是危害最大、治理最難的一種污染。化學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學習到水時,特別要強調:工業上“三廢”的排放,農業上的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造成江河湖泊、地下水等污染。學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時,強調這些化石燃料的使用產生了SO2、NO2等有害氣體,會造成“酸雨”,介紹“酸雨”的危害。學習到CO2時,強調CO2過多的排放會產生“溫室效應”。
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形成綠色化學實驗的理念。同時,在化學教學中,結合身邊的變化發展,向大家介紹我國在治理環境污染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總之,我們要倡導學生保護環境、善待生靈、善待地球,抵制污染,植綠護綠,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合作學習對于改善課堂社會心理氣氛、大范圍提升學業成績,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在平時教學中,特別是在分組實驗中,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搭配是:成績好中差搭配開;男女生搭配開;能力不同者搭配開。小組成員應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
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對于差生的轉化似乎格外有價值,因為合作學習可以督促差生參與學習活動,增強了對差生的凝聚力,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合作能夠促進差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更能提升他們的邏輯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關心,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在實驗室中,有的學生粗枝大葉、實驗態度不嚴謹,實驗不成功時,不是認真、仔細地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再次重新操作,而是拼湊答案,敷衍了事;有的學生懶得動手,在一邊看著別人做,記下別人實驗結果,直接填寫在自己的實驗報告上,上交了事。
針對這種心理,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科學態度和良好意志品質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學生認清其中的危害,并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逐步消除敷衍、旁觀心理,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促進其健康、全面地發展。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要始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地融入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中去。